难以简单评价,谢晋的《高山下的花环》作为内部批评具有双重性,低级红高级黑。但在思想根基上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体现在故事结构上是忠臣-奸臣-无声受难的百姓。因此对上层是尖锐的讽刺和劝谏,对底层是自上而下的怜悯和同情。整体是比较反动/压抑斗争的。
1.电影的核心线索一个是赵蒙生的成长,在思想上从个别贵族高度上升为国家理性高度,成为真正赢取继承权的军功贵族(唐国强表演的都是那个时代需要的圣君贤臣形象);
2.另一线索是梁三喜的欠条,抚恤金代表国家对阵亡者的亏欠,欠条则是人民对生活成本的亏欠,赵蒙生对梁三喜和靳开来家属的抚恤则是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亏欠。所有的亏欠和偿还关系都力图在电影最后一个小时结清(凸显牺牲是值得的)以免太强的道德批评意味导致难以过审。由此增设的是雷军长的儿子小北京的牺牲,意在通过献祭这个完全善良纯洁的未来元帅来让所有欠账扯平(这也是为什么雷军长在后面反复出现)。
3.总之电影的内核还是面对外敌(不仅是异民族,也是忽视经济的前一个时代)和战争,国家意志得到了统一,阶级私利被“抬升”到国家理性和道德义务的高度而升华。
最能彰显这种浓厚意识形态意味的片段是雷军长对贵妇人的辩论,调用了理学的以理统情话语。对我而言这些当然都是意识形态虚构,我自己看时最受触动也是看完后觉得全片唯一值得感动的一点是开战前靳开来终于升为副连长。如果死亡可能的分配在战前已经分配完毕,那战后的亏欠和道德补偿(道德行动要求自由意志,死人没有自由意志)又有何意义?靳开来本来的意识是底层立场上坚定的内部批评者的意识,但是升职后他的坚定突然变成迷茫(否定失去了对象,矛盾被揭示为同一),内部批评者依其本质就应该为自己恨爱交加的批评对象而牺牲才能效验其良心(类似SPD与一战,在中华语境中是欲求因死谏而留名青史的忠臣)。
4.女性行动是对男性情感的表达(家国同构与传统的女性地位)。梁三喜的妻子和母亲(三个儿子分别献给国家,和雷军长对等,象征建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象征无反思的无私奉献忠诚隐忍的人民。
5.外来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中体西用。摇滚乐外国舞曲舞会洋酒进口相机是腐化的因素(对外开放),学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更要学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