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追光作品第二名,追光画面没得说,剧情也慢慢跟上来了。

大部分人诟病的史实问题,我看的过程中也有疑问,因为我不记得高适和李白有太多交集,更谈不上“知己”。想起追光之前的作品我想通了,你大概把他理解成平行时空的另一些叫做高适、李白的人就好。这也是他叫长安三万里而不是高适传的原因。还有李白的人设问题,我不喜欢把任何人塑在神坛上,批评不得。我觉得李白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执迷于功名,这也是整个大唐的气象。大唐无隐士,一整个大唐无论李白杜甫王维等等皆是如此,他不懂用舍由时。这也说明他只是人,一个才华max的诗人缺乏一些政治能力并不妨碍他星光璀璨,反而更增添他的真实。

中学时候超级爱读古诗词,除课本还要自己抄录一堆,后来接触西方诗歌,可从没有古诗词带给我那种心头一颤、热泪忽来的冲击,这就是母文化带来的无需多言的直觉震动。
我从来没有去过大唐,但诗能把我带回那个恢弘大度的盛世,中国人难以割舍、始终追忆的大唐。

如若我们当今当真要讲复兴、盛世,那可否回望大唐的气度包容。绝不习理学那般囚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