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授生于1975年,我生于1976年。她出生在湖南的农村,我出生在江西的农村,有很多的共同点。
很认同她对教育的很多观察及其感想。比如以前的学生更多样,而现在层层筛选后的学生很同质;教育系统的评价单一,从学生到学校都在疯狂地卷。这些都很有同感。有很多方面也不太认同。
她后面讲到很多孩子会有学习之外的能力,这方面没有被重视。这个我觉得是很常见的思维,还是希望有个大家长安排好一切。对于学校体系来说关注大多数人的需要——升学,我觉得无可厚非。对于有其它能力的孩子我觉得不需要重视,而是允许。这是个体的选择,选择跟别人走不一样的路。就像许知远,他学的是微电子,最后成为作家,这个不是学校重视的结果,而是他自己重视。
她说初中毕业以后甩出去一半学生,这些学生不满18岁,又不能工作。我觉得这个不是实际情况。国家的想法是一半人去上大学,一半去上职高。很多人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跟职高办得不好有关,也跟学生和家长的偏见有关,认为不上高中就完了。我觉得社会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现在已经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了,应该让更多的人不要上大学了。现在信息发达,各种继续教育其实很方便,工作以后如果还想学习有很多的机会。
我觉得社会的发展不是让更多的人上大学,而是让更多的人看到各种可能。
片中有几次学生和林教授和校长的对话。我觉得都是无效的。他们没有想对话的心,只是想说自己准备说的话。学生希望放假,校长说如果放假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可以放假。可是放假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所以不能放假。这是很官僚的说法。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觉得放假与否可以另说,这样的话语方式如果被学生学去是很有害的。
林教授让正在为她调试音响的高中同学站到学生面前,试图说明不同职业都是有价值的,可是她并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我觉得学生会更觉得如果成绩不好就完蛋了。
教育的很多焦虑是制造出来的。有几次学校组织家长宣誓的镜头。这是学校在向家长传导压力。高考只是人生很小的一个节点,这样大张旗鼓真的没有必要。
很多压力都是各种力量纠缠的结果。节目制作者希望给一个所谓光明的结尾,让学生合唱他们自己编的歌。那些词都不像是学生的口吻,都是成年人回过头去看才会有的一些感受。不是说那些词不是学生自己编的,是他们被大人各种论调熏陶后被植到他们头脑中。
《十三邀》访谈林小英教授观后感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