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推理剧的形式,讲述了残酷青春的治愈故事,涉及了现在社会的矛盾,商业巨头、新技术革命、气候恶化。

gen z一代的残酷青春与青春期一词刚刚发源时很不同,青春期的提出是为了给战后社会的巨变下代际间矛盾的激发命名,《无因的反叛》是表现这个时期残酷青春的经典电影,gen z的青春期更多体现在科技巨变,显然网络与科技已经成为新的父母,gen z一代的成长面临的最大障碍很难说是原生家庭还是网络时代。

剧集中bill的故事给出明示,回忆线以他把电子产品丢入浴缸结尾,在以前的青春期孩子思考原生家庭并进行反叛的时候,他把矛头指向科技,电子产物。正如《无因的反叛》两个孩子推倒父母形象形成了新的“家庭”,Darby 与Bill也是如此,在回忆线的故事中她们逾越法律,逾越电子代码,他们是新的代码,是黑客,形成新的关系,进行一场自我探寻。而现实线,虽然bill早早死亡,他的幽灵却始终飘荡,引导Darby破案,结局也通过揭露Ray,错误的代码,达到了二人的和解,即是人应该直面自然的情感交流,这也达成了二人与残酷青春的真正和解,顺便升华了主题反思了新技术与人类关系、商业巨头的霸权。

整个剧集的表达十分完整,主旨也很明确,然而科技与网络的残酷青春却是“人类”视角下不全面的解答,掩盖住的是女性的残酷青春。从Bill的视角看这个青春故事,充满了网络与科技,他们通过网络寻人,破案,找回一个个尸体的真实故事与身份,她们的情感关系也是通过科技到来,通过科技维系。Bill在对Darby的感情中,尤其是在Darby对感情交流的回避(躲在网络追踪里)中意识到对自然关系的渴望,他将二人的隔阂全然归咎于网络与科技。然而Darby无法给出回应实际上与她的女性身份息息相关。

女孩的残酷青春说是被隐藏了也不准确,大部分青春片好像确实都是女性主角:女孩“性别意识”的觉醒,渴望爱情等等陈词滥调。它们大部分是刻板的,性别二元的,然而也确实说中了女性青春矛盾,性向与性取向的矛盾:在青春期女孩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落差,突然迎来强烈的社会规训,经过青春期就要变成“真正的女人“;与此同时也开始了对异性的渴望与恐惧。男孩可以毫无顾忌的放开追寻,去要爱,要感情,要感知。对我们来说这是困难的,因为世界处处透露出危险与伤害,那些女尸是一个明晃晃的标识,因此darby找出凶手面对bill的退意好像应激了一样说出了“你是怕我盖过你,你和那些父权制下的杀手有什么区别”。对女孩来说无法放开也因为不认识自己的心声,因为世界的文字都是男性的文字,女性的文字与认识是不足的,没有相应的文字,我们无法说出自己的感受,除非“残酷”与回避,于是“玩弄了”男孩真挚的感情,因为我们向往又犹疑,因为我们想要被关注又厌恶被审视…

剧集捕捉到这一矛盾,却没能从女性角度归因,Shawn的“女性当然很惨,男的也一样痛苦”,想要点醒我们,不要太沉浸于自己的痛苦与封闭,也应该去理解男性——没什么不行,但是男性理解我们了吗?Bill把Darby的问题全部归因于科技与网络,像她的妈妈一样突然离开。如果女性对自我的不解是残酷,男性的无知和离开不残酷吗,他们自私的指控与审判不残酷吗?最终Darby反而真的释然了,明白“应该直面情感”,然后在结尾好像超级英雄片段一样:“记住他的名字Bill Faro”,我觉得十分憋屈,如果不是女性主角这个gen z残酷青春当然成立,但是女性身份问题又被忽略,女性痛苦又被弱化(不是无视,显然编剧提到也暗示了性别矛盾),女性又背锅。。。

其实这一部女主创的剧对人物关系的塑造细腻,故事环环紧扣,尤其是结尾部分推理和反思环节有些太刻意的圆满了,这种完整性好像是牺牲了一些重要的反思的。人一辈子都会回顾青春,它珍贵的来自身心欲望的反叛,给出许多对生命后半段的隐喻,这个主题对艺术创作者来说十分诱人,但着笔于它需要万分小心,也许不要太急于下结论,也不要把太多宣言带进去,让它的幽灵持续生长,这样才能获得更多回顾的视角,保持人性复杂的碎片,也保留住了青春的神秘诡魅。电视剧集是有这样的职能即发出宣言,影响社会,这种需求在曾经的主流媒介电影的消亡时刻更加紧迫,但是就像剧集主旨一样,或许最好的影响是自然的流露,是更多反思的艺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