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李家辉说就将这件事拍出来,我的心才在此前一个个小起伏中被推向了某种高潮,其实想想,也是影片想要的那个“升华”。
梦蝶说一个女孩要在私下不知努力多少,才能呈现出那样的美丽,而大家(男人们)也只能关注到她漂亮。以及后来反对「风尘女子」的称呼。梦蝶有苦衷,夜莺只是爱唱歌。
夜莺每一次的台外造型、表现和神情,都还像是那个在将军父亲阁楼上唱歌的女孩。同是家人死去后,对比《一把青》里的小朱青,她很幸运,可以在上海滩有人保护着,实现理想。但上海滩并不美好。她去看那部电影了,她在越南似乎好好生活了,一如我们所愿,有些一厢情愿的滋味。
梦蝶角色本身有她的稚嫩,一开始以为邓家佳是演技差些,后来发现这才是拿捏。她还不是彻头彻尾的上海滩风韵美人。
关老师的形象实在使我想起白先勇先生《台北人》里一位男主人公——“三〇年代,他是上海明星公司的红星”、“默片时代,教主红遍了半边天”,“可是教主只红过一阵子,有声片子一来,他便没落了,因为他是南方人,不会说国语”。不过他们不同,关老师圆滑世故了,那位教主,却是“透着无限衰飒”,眼睛“在黑暗里,两团碧荧荧的,就如同古墓里的长明灯一般,一径焚着那不肯消灭的火焰”,为曾经那个被宣判“艺术生命死亡”的自己发疯一样不屈。真的是“死亡”了吗,关老师的扮演者叙述在研究角色时为自己找的一个支点,是电影《艺术家》的男主人公。很巧,我去搜索的时候,看到了我很喜欢的《单读》主编吴琦写的这样一句评论:「不过艺术家并不等于过时,而是约等于‘作为商品的怀旧’」。

吴京演了太多正确的片子,我有点不喜欢他,可是他也是曾经卖了房子拍电影。再看在好莱坞当武打替身的小达,仔细想,这是一部比较现实主义的片子。蘸取了一点那个特定却又不特殊的时代的“失意”小人物们去展现。

说回那个高潮:讲出来的勇气。

反抗强权压迫。就是要让千万人知道。(由李家辉这个角色来提出,李家辉就是会做这样事的人,总是推动着整个事件的关键进程。)前段日子整理弦子采访的视频转成文字,加之此前种种,使我更为这样的主题被拍成电影感动。

其实故事本身中规中矩,但是角色们和贯穿始终的那些不经意的亮点让它丰富了起来。强悍的副官,一身话剧气息底蕴的陆老板,每一个人。拍摄他们的摄像机。开头带节奏使人想起《误杀》但制作优秀精良的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