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你我密切相关,却又相隔万里。

读本科的时候某门课老师是东北人,忘了当时怎么会突然提到说她本人一直就非常不喜欢赵本山,因为作品庸俗云云,并且愤愤的说这给全国人民留下的印象就是东北人非常土气。而我后来也私下问过一个东北的同学,可能是由于他本身也是在东北的城市中长大,对赵本山也是颇为不喜欢,认为拉低了东北的对外形象。

我其实听了以后觉得有些遗憾。因为老实讲,在那个春晚的黄金年代,各种优秀的喜剧作品和表演者层出不穷,每年都期待着会有怎样的新鲜包袱,而其中最令我和全家人期待的就是赵本山小品(我家现在看春晚早已没有人再守着看最后一个节目了)。

不得不承认,那些优秀的节目提供了大量的笑料、段子和流行语,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且不说互联网拿早期的小品二次创作出新的流行文化(改革春风吹满地......言犹在耳),就在我读研的时候,能和几位同学快速拉近距离,也有互相拿古早的小品梗开玩笑的功劳。

即使赵远离舞台很久,那些小品过去了很久,江湖仍然有他的传说。

说回拉低形象这件事。我可以理解那位老师和同学的想法,毕竟长时期东北经历了从“共和国长子”跌落成连经济增长数据都需要造假并被点名批评的压抑状况,东北的朋友当然是从内心不希望被看不起。

但是赵所塑造的那一个群体,有着更强的时代气息和价值。在赵的角色中,除了“大忽悠”这样充满了小聪明的人,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农民。这些人淳朴善良、勤劳正直、热情率真。但是他们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城市化或者说城镇化。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到2020年末已经超过60%。

这群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居无定所又漂泊无依,哪里有工作机会就去往哪里。今天的我们已经拥有了不逊色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大都市,我们可以在高楼眺望远方的景色,也可以在黑夜欣赏繁华的街道。

这群人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局外人,种种限制决定了他们无法留在城市中,只能“落叶归根”。从一个传统的乡村社会,跳到急剧变化的城市。这群人无论做什么都显得局促,与周围格格不入到只好选择沉默,而飞速发展的城市也从来不会因此停下自己的脚步等待谁。

他们遇见过坏人,也碰到过好人。他们努力的生存,努力的生活。

在这些人身上,保留了我们对传统农村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想象。当然,农村实际上是复杂的,也有很多落后之处。艺术表演和创作只能放大某个特征,这点无需求全责备。

赵塑造的这些角色,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记录了在时代变迁中,一个无所适从的沉默群体。在这个层面上,我一直认为,他完全可以称之为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