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观看《抓娃娃》之前,看了一些影评。其中普遍的观点是,这部影片前半程笑点密集,是优秀的开心麻花喜剧片;后半程则明显乏力,缺乏新意,而且结尾很烂,是看了一遍不想看第二遍的片。我个人的观影体验与之相反。我觉得前半程的麻花喜剧实在不咋地,而且它是选了一个(至少对于我这个学生而言)很沉重的话题来搞笑,所以有点笑不出来。六老师的那句话怎么说的?眼泪都在肚子里打转。看到中间我一度想退场,但是想到后面还有个“令人失望的结尾”,我就想看看这个结尾究竟有没有那么令人失望。谁成想,后半部分的精彩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不敢说非常优秀,但是也让我看的十分尽兴。所以今天我又来给大伙唱个反调,谈谈我心中的《抓娃娃》。

前排提醒,以下内容每句话都在剧透,没看过或者不想被剧透的朋友们可以提前划走了。

看你带入了谁

关于前半部分,我看有的人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麻花喜剧好不好笑,取决于你带入的是谁。如果你带入了马继业,那你恐怕很难笑得出来,因为你明白马继业的遭遇对他这个年级的孩子来讲有多困难。但如果你带入的是马成钢或者孩子他妈春兰,那你就容易笑得开心。因为接班人问题再大,影响的也不是你现在的生活。马继业本人就是出于“大号练废了”的理由才出生的嘛,想要接班人,办法多的是。所以面对这个没那么压抑的环境,观众就容易笑得出来。

看个人吧,我反正是笑不出来。

还有一件事,马成钢在马继业胖成球的时候不是想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吗?我觉得他转变的方向有问题。他确实改造了马继业的生活环境,但是有一点完全没有转变,那就是马继业依然是整个家庭(包括佣人们)目光的重新。这回不是姥姥姥爷和佣人们围着他转了,而是整个大杂院(不知道这种建筑应该怎么称呼,就按大杂院叫了)里的居民们都围着他转。实际上在后半段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不喜欢这样。有人说:地球围着你转,你还不乐意了?后面我还会讨论这个问题,这里仅以我一点个人经历作说明:我小时候是四代单传,所以全家也有那种围着我转的意思。我奶奶经常开玩笑说:“我们都快把你宠成小皇帝了!”我听不懂,但我不喜欢这个叫法。原因可能有三吧:其一,因为中国人认同平等的理念,人们希望和别人平等相处,在这个语境下,皇帝不是什么好词。其二,因为家人们的目光都落在我身上,我便压力倍增,生怕犯错。其三,因为在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我是永远不可能独立的。但是上一代人不懂这些,他们甚至以此为荣。你若是反对,他们还会教训你不懂得珍惜好条件。好了,点到为止。笔墨留给我想吹的后半程

靠必修四觉醒的硬核狠人

兵哥的必修四(注:指南京大学张异兵教授主编的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啥样,我相信学文科的同学都有所了解;至于没学过政治的同学,大概也有所耳闻,大概就是僵化教条、充满陈词滥调的一本书。本书的第一章讲的是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等等,魏老师的公开课上讲的就是这个。当时刚刚成年的马继业在公开课上回答魏老师的问题,他先说出了正确的答案“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后又立马反驳了自己的答案,说认为世界不是这样的,他能感受到这个世界在和他对话,又或者可能有造物主在操控这个世界,因为他觉得他的人生都是被某种力量所操纵的,随后他便与魏老师展开了一连串的交锋。

魏老师讲物质决定意识这课的时候,他拿了一块石头上台。他向同学们展示这块石头,让同学们试图用思维把这块石头变成金子——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以此来论证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插句题外话,这里插了一个有意思的梗:“这是霍布斯和我魏老师提到的伟大观点”,我看到这句话差点没笑抽233。

言归正传,霍布斯是何许人也?他是写《利维坦》的英国哲学家,里面提到了社会契约论。不过和必修四有关的不是他这本最有名的《利维坦》,而是《论物质》。说实话,我没读过这本。但是看了篇二手文献,我知道了它是反对教会的世界观,推崇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霍布斯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物质是不受思维影响的,而且物质是运动的,之前的运动是之后的运动的原因——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哈。我们可以说,这套理论它反驳的就是马继业刚刚提到的泛灵论以及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于是魏老师就向马继业抛出问题:你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真的能回应你,那你能把石头变成金子吗?

马继业的回答却没有乱了方寸:首先,马继业在逻辑上驳斥了魏老师:我不能不代表任何人都不能。有可能只是因为我的法力不够。其次,马继业提出了一个目的论的上帝存在的证明:他发现他身边事物的活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预谋的,因此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者在安排世界的秩序——实际上,这个预谋者就是他爹马成钢。魏老师被驳得无言以对,顺理成章地丢掉了副主任的职位。(当然其实还有别的原因)

实际上,这种辩论往往就是这样,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各执一词,谁也说不服谁。当然,让政治课堂变成辩论赛,这当然也是魏老师的失职。不过,能从必修四讨论到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马继业也确实不是一般人。

马继业为什么会对这个哲学话题感兴趣呢?除了他很聪明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陷入了苦恼。什么样的苦恼?那便是他生活中的事情都像是有所预谋一样,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马继业受这种被操纵感所困扰,因为他的自由意志在受其威胁:如果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被安排的好的,那我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其实即使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只要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过多,也会发生同样的自由困境。有很多父母都为孩子铺了一条很长的路,那对孩子来说,他有自由可言吗?即便只是关注,那这种时时刻刻的监控,不也是不自由的吗?导演对这种气氛塑造得很好,每当十几个人的目光聚集在马继业身上,而马继业却没有察觉时,整个气氛都变得无比压抑。

好了,让我们回到正题。此时,马继业正在在思考多种可能性,而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一件重要的事情恰巧在今天发生了。

希区柯克式悬疑片:电影里的叙事诡计

好吧,我不懂希区柯克,只是看过《后窗》;我也不懂叙诡,只是看过《罗杰疑案》。起标题就是图个噱头而已。我觉得本片里最有希区柯克的感觉的镜头其实是缺钱的少年马继业合上小卖部收银机的那几幕。但是影片后程依然悬念十足。

当天,马继业被魏老师停学,让他中午提前回家。机缘巧合之下,他先是看见自己久病不起的奶奶打篮球,待他追到家里,他又看见戴满华贵首饰、穿着没见过的昂贵衣服的妈妈凭空出现在卧室里。之后马成钢为了继续隐瞒事实,并且为了不影响马继业考清北,就伪造了奶奶的死亡,甚至还在哀悼会上让李宗恒饰演的主持人反复强调奶奶的意愿是让马继业上清北。

不知是奶奶打篮球的场面过于有冲击力,还是整个事件发生的太过于扯淡(亦或是李宗恒的演技过于浮夸),马继业始终放不下这桩心事。而从此开始,导演开始了他的叙事诡计。

导演首先拍摄的都是马成钢的视角:儿子从这天起就一心一意用功读书,甚至还有点捧读地跟他们念口号;偷看儿子日记,发现儿子在日记上用大字写着“我要上清北”;派人跟踪走错路的儿子,发现只是在上厕所……这些事情有些让人说不清的奇怪感觉,马继业的状态很奇怪,也许是走火入魔了?也曾想过他是不是彻底醒悟了,可是这日记上写的明明白白啊?

与此同时,马继业的青梅竹马怀疑继业的母亲春兰出轨了,她跟踪了春兰,发现她进了一间豪宅。马继业收到消息,来到豪宅,此时他爸爸、妈妈和哥哥马大俊都在屋子里。情急之下,马大俊让手下强行控制住大俊,自己和妻子则装作在豪宅里打工。事件结束之后,马继业似乎没有觉察出端倪,可是马大俊却变得愈发极端,他去登山店买了最锐利的斧子和绳子,跟男宠马戈比(是叫这个吗?)在健身房里疯狂锻炼,情绪激动,而且似乎在谋划些什么。

到了高考当天,马继业先是走进了考场,随后并没有走出来。随后,马家收到了一张马继业被绑票的照片。马成钢随即笃定是大儿子大俊所为。这时候,有意思的来了:下一幕,马大俊在尼泊尔坐着公交车,正准备前往珠峰。于是你会想到这是一个叙诡:大俊的采购、锻炼和谋划虽然可以是为了绑架,但也可以是为了登山。所以绑架马继业的另有其人,马成钢误会了。这时候,人们顺其自然地会想到:把绑匪想当然地想成是大俊的马成钢一行人会有危险,或者是被绑架的马继业会因此而遭遇危险。然而画面一转,屏幕上出现了一只望远镜的准心,画面一切,拿着望远镜的人正是马继业!我一下子就知道我上当了。这是一个很基础,但是让我很惊喜的双重叙诡。(第一重是看似大俊是绑架犯,其实绑架犯另有其人;第二重是根本没有绑架犯,一切都是马继业自导自演。)

随后屏幕上开始补完缺失的关键信息。马继业在奶奶去世后,就知道家人在欺骗他,于是他也开启了反侦察。他故意背诵高考口号,并且在日记上写要上清北来让父母放松警惕。在骑车上学的路上,他故意开进厕所,然而不去上厕所,专门躲在一个猫眼处暗中观察,发现了跟踪者。在妈妈的房间里,马继业寻找蛛丝马迹的时候还在柜子里发现了一道暗门。种种迹象都让他愈发确定,确实有人想要操纵他的人生,但是他无法确定这些人究竟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如果操纵者真的很厉害又怎么办?所以他只好静待时机到来。

在等待下,机遇来了:他闯入家人的豪宅后,恰巧看见了水下的雏鹰图案,记忆涌入他的脑海,他小时候在这里游过泳。这么说,他以前在这里住过?于是马继业有了一个假设:操控他人生的人其实仅限于他的家庭,操控他是因为某些家庭原因。但是这还需要确认:这一切究竟是上帝的造化、楚门的世界,还是只是父母的欺骗?于是他来到不同的手机店买单词机,用同样的话术问:我这种优等生应该上什么大学?只有被他父母买通的店铺会告诉他,要去清北;而在别的店铺,老板就不会配合他,只会说“别凡尔赛啊”。这就是为什么马继业听见这句“别凡尔赛”会如此高兴:这说明被操纵的绝非整个世界,操纵者能力有限,自己有能力和他们掰一掰手腕。

于是马继业想到了一个计划:任何地方都有摄像头,只有高考考场没有,所以要在高考当天实施计划。计划就是,提前交卷,伪装自己被绑,实则引蛇出洞,借此机会从妈妈衣柜里的暗门深入敌方老巢,弄清真相。此计划有风险,他赌上的不仅仅是高考,在他心里,他甚至可能赌上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世界的真相与自己的自由,比生命更重要。

抱着这样的觉悟,马继业进入了暗门。

《理想国》里的洞穴喻:阳光,很刺眼吧?

让我们跳跃一下,来到马继业不顾父亲反对走出地下室的这一幕。马继业拉开铁门,金黄色的夕阳直直地打在父子二人脸上,照得父亲马成钢睁不开眼。看到这幅画面,你们会想到什么?我想到了柏拉图在《理想国》里的洞穴喻。

《理想国》是柏拉图写的对话录。在这一章里,苏格拉底正在对格劳孔循循善诱,通过比喻让他理解真理与庸见之间的关系。他描述了一群囚徒,被绑在洞穴里,面对一堵墙,背后有一道火光,一群人在用这些火光演木偶戏,囚徒们只能看见墙上的影子,便以为这是真实的世界。然而有一天,一个囚徒突然解除了桎梏,被迫站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那么他就会感受到眼花缭乱、无比痛苦。而如果他走出洞穴,看到太阳,他的痛苦无疑会加倍。(这里还有个彩蛋:柏拉图说,一开始人无法直视太阳,必须要先看树阴,后看水中的倒影,最后才能直视太阳——而老马家的地下室打开之后,门口确实有一个水坑!)然而,任何看过太阳的人,都不愿意再回到洞穴里,过囚徒的生活了。

马继业在暗门背后的地下室里发现了真相。原来整个大杂院的人都是雇来的老师。一件件事让马继业越来越摸不到头脑。如果说进地下室之前,马继业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火把而已,那么看到地下室墙上的一张张照片,对他来说无疑相当于直视太阳。于是他头昏眼花,难以接受。以至于在父母找到他时,面对站在最前面的父母,他只能问出一句:“你们是哪两位老师?墙上的照片没有你们。”

网上对这句话的解读很多,有人认为这是马继业在故意气他老爸,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他那个时候精神处于接近崩坏的状态,精神恍惚,以至于忘记了会演戏欺骗他的除了雇员以外,还有雇主啊——说明他脑子被一道斯芬克斯之迷卡住了。一个这种状态的人,是不会挖空心思想怎么说话恶心别人的,更何况马继业本身就是个低情商直男呢?(见青梅竹马的评价)

随后的故事也不难理解了。见过太阳的人,不会甘愿再做囚徒,所以不论马成钢怎么劝,马继业都要过自己的生活。他拉开地下室的闸门,飞奔出去,踩在水坑里,第一次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最后,他复读一年,以706分的高分考入了体育大学,还从事了马拉松运动。他哥哥马大俊带着男宠马戈比成功登顶珠峰,获得成长。他爸妈接受了马继业走一条自己的路,并且准备继续开小号培养继承人。

(仔细来说,柏拉图的太阳和电影里的阳光还是有区别的。二者虽然都象征着真理、真相,但是前者指的是理念层面上的真理,囚徒看到的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场景;而电影里的真相再真,在柏拉图看来也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庸见,只不过有一个更加虚假的拟象世界与它对比,它的光芒同样如太阳一般耀眼。)

为什么是神结局:见深渊易,见自己难

在上一段文字中,我刻意回避了父亲马成钢的挽留。有别于《楚门的世界》里导演最后的糖衣炮弹,马成钢的挽留不仅称不上是糖衣炮弹,而且可以做成“父母道歉的典型错误示范”以供参考。

马成钢第一句话是:“哎呀,儿子,这其实是爸妈给你准备的小惊喜,本来想等你高考后再告诉你的,没想到被你提前发现了。其实咱家家底老殷实了,你以后要准备好我们集团的继承人了!”这就是父母道歉的第一招,大事化小。老马这句话说得足够轻飘飘,而且美化了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之前可是跟继业奶奶说过,等他大学毕业了,就安排他们重逢——也就是说这个“小惊喜”不是高考后要送给他的,恰恰相反,如果没有意外,马成钢对马继业人生的操纵在他大学毕业后也不会结束。而且,很明显,马继业不是见到了一个小惊喜,而是一个大惊吓。马成钢的这招只能让继业无言以对,却不能让继业感受到他的共情。

马成钢第二句是:“没关系,咱们今年高考不考了,咱们复读一年,还考清北!”这句话像不像咱们父母会说的“好孩子,咱们不跟人家比吃穿,咱们就跟人家比学习,比学习你一定比他们强!”这其实是伪装成承诺的操控。马成钢似乎在承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是这美好的未来是对谁而言的?马继业自己的梦想就是当体育生,考清北是他出于责任感才决定的。这种招数都称不上是空头支票,简直可以说是假钞,一眼假的假钞。马继业不可能因为这种承诺而觉得自己收到了补偿。

此时,马继业除了流泪,什么话都说不出来。马成钢紧接着抛出第三句话:“哎呀,你看看这孩子,情绪就是稳定!”这招叫捧杀,也可以叫丧事喜办。这就相当于你摔倒之后,爸妈对你说:“啊呀,咱们家孩子最勇敢最坚强了,根本不哭!”这种伎俩可以通过孩子要面子的特点控制孩子的行为,却不能真的安抚孩子的情绪。此刻马继业明显是激动地说不出话,但马成钢却说他情绪稳定,驴唇不对马嘴,这次共情又以失败告终。

此时,马继业开始不顾任何人,径直向出口走去。马成钢一路走一路安慰,这几句话我有点记不住了。他的倒数第三句话是:“你走吧!走了你就别回来,我没有你这个儿子!”这就是在威胁了。然而这种程度的威胁根本影响不到马继业,因为对他来说,真相最重要、自由最重要,在真相和自由面前,一位富豪老爸算得上什么呢?如果别人不在乎的话,威胁不过是纸老虎。马成钢看见此前百试百灵的招数失效,暴露出了纸老虎的真面目,直接慌了神,小跑追向马继业。随后,他说出了著名的第五句话:

“你以为我们在操纵你的人生吗?你也在操纵我们的人生啊!”

这句话很精彩。结合洞穴喻,我们可以想起来,洞穴里是有人操纵木偶才呈现出了影像。那么操纵木偶的人又如何呢?他们是否也被永远禁锢在火苗和墙壁中间了呢?

我在第一段说过,在现实的家庭中,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过度关注是一件不好的事。我奶奶就是其中一例,她无法理解我为什么不喜欢她的玩笑(小皇帝),反而还以此沾沾自喜。同样,这种他们引以为豪的过度关注同样在限制着他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b站视频,里面专门采访了高考学生的家长。主持人在跟他们谈论孩子的时候,他们滔滔不绝;可是当他们谈到自己的未来,谈到孩子高考结束之后自己有什么安排,大多数家长此刻才会意识到自己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我的父亲也是其中一例。他在我高考前每天可以早睡早起,可等到我去外地上大学后,他才第一次体会到了失眠——因为心里空落落的,没有可关心的对象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输吗?这让我想到一句名言: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当家长觉得自己是那个主动、可以审视、操纵自己子女的那个人的时候,其实他们自己的立足之地反而越来越有限、越来越局促。而很多家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者乃至根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这也就是为什么马成钢喊出这句话是一件很可贵的事情。马成钢虽然在任何一刻都没有共享过马继业的情绪,但是此刻他正视了自己的情绪,并且主动将其告诉了马继业。这也是马继业唯一一次被马成钢所打动。但是,此时他去意已决,任凭谁也无法拦住了。

最后,马成钢说了一句很不着调的话:“晚上回不回来吃饭?”这其实就是一句家长准备服软,但是不想道歉,于是试探问题严重程度的话。马继业不理他,也很正常,不多赘述。

所以,为什么抓娃娃的结局是神结局?因为它足够现实。马成钢的挽留就像大部分现实里的中国家长,操控有术,共情无能——技能树点偏科了。后面孩子脱离他的操控,同样也是大部分家庭里现实的结局。有些人动辄说《xx》的结局一点也不现实(比如“《年会不能停》的结局太不现实了,三个主角肯定会被辞退的”之类的),真遇到现实结局,怎么就无法接受了呢?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故事虽然相当魔幻,但其中发生的故事对于中国家长和中国小孩(嗯,加个限定词吧,中产家庭的家长和小孩?反正是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的家长和小孩)并不陌生,而且马家这个家庭,无论从表面这个模范家庭来说,还是背后这个控制、操纵马继业人生的家庭来说,都是我们在现实中很熟悉的。前者在那些模范家庭的故事中听说过,后者在生活中体验过。而最后走向失控的结局,同样具有现实性。这个故事唯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点是,阳光撒在马继业眼睛里的同时,也撒在了马成钢眼睛里。马成钢借儿子的一点阳光,终于也看清了自己,可以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和孩子相处,不再想要操纵孩子的人生了。电影里这俩夫妻还想养小号……祝他们成功,也祝这位老三童年愉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