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幸能够参加《孔秀》的全国首映,借此宝贵机会,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浅薄观感。(含剧透)
影片讲述了孔秀这个女人从19岁结婚到儿子考上大学的大半辈子人生经历。而其主要的时代区间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作为一名零零后观众,虽然对那段年代深感陌生,却又早已在父母的口中和众多文学影视作品中窥探过一二。影片中出现的cd机,老式收音机,哈苏500等“新式”设备,代表着时代的变迁,也带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像是隔着一层荧幕触摸到了我父辈们的青年时光。而从场景美术的各种细节处能看出,王超导演对于还原那个年代的用心与执着。
影片在大时代下聚焦于个人的命运与成长,展现了外部环境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孔秀始终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人,但是在那个年代下却得不到自由恋爱,19岁便结了婚。后来孔秀又极大地受限于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在工人与媳妇两种身份之间来回穿梭,却始终无法解决两种身份之间的固有矛盾,只能一个人抗下所有责骂与劳累。而最后孔秀选择摆脱男人,自学成为作家,则是勇敢地挑战了社会体制,成为了新时代下的新女性。
除了孔秀外,影片中还描写了众多“标签化”人物。妈宝男一直靠着父母长大,没有独立的思想,觉得妈妈说的就是对的,到最后他被迫成为农民,思想也变成熟了许多;家暴男一直身怀大男子主义和暴力倾向,却在孔秀多年的照顾下,竟也主动烧了一桌子的菜;武师傅则心思细腻,喜欢读书也对机械情有独钟,他一直爱而不得,却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而那个车间主任,明一套暗一套的作风,也映照出了权力的丑陋。这些人物都或曾在时代的冲击下迷茫彷徨,却也都迎来了个人的成长与改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妈宝男,家暴男,独立女性的这些标签,放在今天或任何一个时代下也同样适用。只不过在时代的作用下,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可悲的是,男女之间的种种矛盾,父母子女之间的种种矛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矛盾始终存在着,可只要心中还留存着那份最原始的爱,我们就能像孔秀一般坚强地走下去。
从拍摄技法和叙事节奏来看,影片大量运用长镜头,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节奏去讲述孔秀的命运。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快生活的我来说,似乎一时间很难适应这种节奏变化,但是这些漫长的道路,漫长的等待,漫长的对话,又何尝不是一种年代的象征呢?就像被带进了一首诗,平淡又不失波澜,乏味又不失希望。
总的来说,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