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家村的袅袅炊烟

有多少幸运儿的伴侣既是灵魂伴侣又是生活伴侣呢?鱼和熊掌可兼得否?

...
金子般的巧珍

巧珍美丽、温柔、善良、聪慧、体贴、果敢、会心疼人、心胸开阔、有金子般的心……,几乎是完美的伴侣,可在加林眼中,斗大不识一字,没文化,是硬伤,是个只会说家长里短,说起老母猪下了十二人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加林烦躁地从桌子上拉起一张报纸,脸对着,但并不看。他想起和亚萍那些海阔天空的讨论,多有意思!现在听巧珍说的都是这些叫人感到乏味的话。他忘记了是谁帮他“卖”了馍, 又是谁勇敢地在大马河畔向他表白,又是谁偷偷从家里带出鸡蛋蛋糕,又是谁惦记着他的手伤,从口袋里摸出碘酒棉签,又是谁在悲伤受挫时温暖了他……高加林是如何忍心对着巧珍那双满含爱意的大眼说出分手的,手中还拿着巧珍孩子字体般歪歪斜斜写着的高加林。

...
高加林

高加林,有文化,有才华,会写,会画,会唱,会拉,帅气,性子又硬,心计又灵,一身的大丈夫气概,关心国家大事,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走出大山,有远大的抱负,不甘于屈居小天地,但同样也有部分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软弱,卖馍拉不下面子,没了代课老师的工作,天像塌下来了,在巧珍勇敢的表白时,既不勇敢的拒绝,也不坦然的接受,只会转移话题,在亚萍的追求下,更是犹犹豫豫,忘记初心。

...
实实的天配就

小说原文中有一段“ 有时像孩子一样手拉着手,默默地沿着庄稼地中间的小路,漫无目的地走着;有时站住,互相亲一下,甜蜜地相视一笑。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驱散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手梳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 ”

多美好啊,就像德顺爷羡慕的那样“就像旧曲里唱的,你们两个‘实实的天配就’ ”

...
黄亚萍

黄亚萍,带有鲜明的南方姑娘的特点,两道弯弯的眉毛像笔画出来似的,见过过世面;那种聪敏、大方和不俗气,爱好文学,一样会写小诗,同样热情,敢于追求爱情,再加上是高干子弟,高加林的沦陷,可以理解,但不赞同,首先他是有爱着他,他也爱着的巧珍,他这是移情别恋,其次 黄亚萍也是在克南处对象,亚萍今天可以因为加林而抛下克南,保不准明天又会因为其他人也撇下加林,毕竟加林也就在那山沟沟里算是优质青年,最后即使他们在一起,面对生活柴米油盐和琐碎的日常,也够加林受的吧, 亚萍的任性、所谓的浪漫和傲娇就够加林喝几壶的。

...
无言的离别

人生,就是如此吧,有选择,就会有因果,人们只能根据认知做出选择,同样也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境做出自认为当时最优的选择,有得必有失,加林选择了灵魂伴侣,却都丢了,鱼和熊掌均未得。二十四岁的他,也就高中学历,双亲是农民,最远也就去过一趟省城,虽爱看书,看报,又有多少见识,多少远见,虽有明确的目标要走出大山,要去更大的天地施展拳脚,但他太急了,好高骛远了,须不知,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根,不能忘了初心,就像德顺爷说“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

...
诀别

那年巧珍22岁,她说一天认十个字,一年就能认3650个字了,很快就能给加林哥写信了……加林是目光短浅的,巧珍不识字,不是她不聪明,也不是她不好学,而是她爸认为她是女子,读书无用。如果加林耐心地辅导巧珍学习,聪明如巧珍,估计用不了几年文化水平就赶上加林吧,毕竟加林也就一个高中生,能有多少文化,只不过和农民相比,算是个文化人罢了,当然这只是用上帝的思维,当前的思维思考那个年代的事和人。

灵魂伴侣和生活伴侣,更兼得更好,不可兼得,也要珍惜,不能捡了西瓜忘了芝麻,见异思迁,移情别恋,既是对他人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可能不一定有会恶果,但会迷失最初的自我。

...
落寞回村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随着年岁的增长,选择也会越来越少。

加林,也不要气馁,改革的春风终会吹到陕北,好好积累,好好沉淀,未来大有可为,生活伴侣和灵魂伴侣是可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