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了这部《偷自行车的人》的人,感觉十分压抑,虽然已经提前知道了结局,但临近结尾处还是忍不住哽咽,就好像他不应该会被这样对待。(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男主是个失业的游民,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命运却和他开了不止一个巨大的玩笑。
工作需要先是需要他拥有一辆自行车,可就在前不久他才刚刚当了一辆自行车,(这是命运和他开的第一个玩笑)为了不失去等待了一年才等到的工作,他散尽家财甚至变卖妻子的嫁妆才凑齐了赎金,赎回本就为了维持生计而典当的自行车。
妻子认为是因为神婆的指引才让丈夫得到工作了新工资,所以决定回访神婆。妻子这一举动引起丈夫的不满,所以把妻子拉出了神婆的住所。(这也是一个伏笔,表示男主并不相信神婆,也第二个玩笑的开始。)
好景不长,新工作仅仅只上了半天,男主就被一群有组织的盗窃团伙盯上了,男主赖以生存的单车也被其偷走。团伙作案精密,逃之夭夭。失去了自行车也预示着工作不保,各种对未来生活的幻想瞬间轰然坠地,涌上心头的只有无助和绝望。(这是命运给他开的第三个玩笑。)
与朋友寻找二手市场无果,报警后警察的不作为,绝望的男主在黑暗的缝隙处看见一片光明。他无意中发现发现了小偷和准备销赃的老人,小偷迅速骑车潜逃,无奈的男主只得追踪老人,追至教堂处却不慎让他溜走。好不容易追踪到的线索又断了,无处发泄的男人只好把他的脾气发泄在他儿子身上。
经过溺水小孩的事件,让产生裂隙的父子重修于好,但这对现实于事无补,绝望和无奈压抑着男主。也许是为了安慰儿子,亦或是为了转移注意力,他用为数不多的钞票带着儿子去高档餐厅吃了顿饭。
遍寻无果的男主想到的新的方法,去找神婆。儿子可能也能感觉到父亲的绝望与痛苦,所以不顾众人的阻拦,毅然把父亲拉到了神婆面前。现实的压力这让这对父子从无神论者变成现在这种怪力乱神的信奉者。这固然可笑,但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呢?那么那个神婆有用吗?当然没有。
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些人,终于让他偶遇了小偷,可追到小偷家里,却发现他家一贫如洗,而且周围的邻居皆为当时偷车的犯罪团伙。由于证据不足,警察无法治罪,男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窃贼逍遥法外而无能为力。自此,他对能找回自己的车这件事彻底绝望。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心里萌芽。
他失去了爱车,失去了工作,所以他决定以牙还牙。他看上了路边一辆没有上锁的自行车,在经历了艰苦的内心斗争后,他最终选择了报复社会,对自行车下手。也许是想保留孩子对父亲最后的脸面,他让儿子提前坐车离开。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电车满员,儿子没能上车,留了下来。正因为他没能上车,才救下了偷车失败的父亲。
男主趁其不意,迅速骑上自行车扬长而去。可无数街面上的人一呼百应,纷纷上前围捕男主。男主终于没能得手逃脱,被众人抓了个正着(命运的第四个玩笑)。车主可怜男主带着个小孩,为了他能在孩子面前能有个好榜样,所以放了男主。
男主的自尊心崩塌,牵着儿子的手消失在人群中。
电影是个开放型结局,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男主牵着儿子的手被人流吞没。这预示着他只是茫茫人海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暗示着其实男主本质上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并无区别,只不过他比别人更加不幸罢了。也许此时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会是同一个结果,甚至更甚。
社会把他从好人变成了坏人,虽然最后他留下了悔过的泪水 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遇上一个宽宏大量的车主。万一男主真的进了监狱,也许他就真的只剩下了仇恨而彻底黑化。
相比于团队作案时人们的袖手旁观,最后一拥而上抓住男主的镜头显得可笑。在男主需要帮助的时候无人挺身而出,却在他落难的时候一呼百应,冷漠的既是社会,也是人心。
男主不幸被偷车,所以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万一他偷窃成功了,就会造成别人的悲剧。而别人悲剧以后很容易就会对下一个别人造成同样的悲剧 从而引起社会的连锁反应。
本部电影主要讲述战后经济萧条的社会现象,底层群众在为了生活苦苦挣扎的悲剧。以一辆自行车的失窃映射出当时政府的无能以及贫苦人民迫于生活的无奈,也讲述男主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希望到最后尊严的破碎,之间的变化,值得人们深思。
本片的情感线索是:失业(绝望)——找到新工作(希望)——自行车失窃(绝望)——找到小偷(希望)——证据不足无法奈何小偷(绝望)——自己偷窃自行车(希望)——失败被抓(彻底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