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实际上讲述了两个大男孩儿和一个小男孩儿的故事。尽管基秀和俊泰都早已退学,在社会上漂浪多年,可他们的灵魂却长久地停留在各自灰色的童年时代。
这当然不是因为两人年少无知,不经世事。孩提时代的记忆太过深刻,而背负着沉重的过往,心仿佛被困在了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找不到出口。年幼的俊秦因为弱小无力,只能眼看着母亲的绝望渐渐变成神经质的祷告。长大了,他依然势单力薄,一旦没了基秀,就只能孤身一人对付学校里那群坏小子。所以,他幻想有一支枪,幻想掌握力量来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有了枪可以做任何事。”俊秦曾以为只有成为像金社长那样的强者,拥有金钱和权势,才能远离伤害。这当然是一种单纯稚气的理解,是一种对力量的盲目崇拜。因为“强者”金社长就是这个扭曲社会的典型,是造成他们成长伤痕的始作俑者。当俊秦真正成熟时,不是浪漫潇洒地用一把枪去拯救一个落难的女孩,而是陪着小赫函去找妈妈,并耐心地回答他古怪的问题。用自己的双肩去承担,不要像那些冷酷自私的大人。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理解了基秀那种看起来永无出头之日的生活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作为哥哥的基秀性格内向,温柔隐忍,过着清教徒一样的生活。这不仅源于天性,更源于童年羞耻的记忆和深重的负罪感,不断有人“提醒他曾经犯下的错误。片中年幼时的景象和成年后基秀痛苦的身影交叠在一起。他正处于生命中最繁茂的时节,却始终在为自己的过去赎罪。然而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并不在于曾经灰暗的时光。
“你会做个好孩子吗?——会的。”
这句台词在影片里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基秀和赫函的互间互答,彼时痛苦的记忆还盘桓在基秀的脑海里。第二次在片尾的旅途中,是赫函对俊泰提出的最后一个脑筋急转弯。电影里的赫函和童年俊泰是由同一个小演员饰演。这是一个隐喻。成人之后的俊泰和基秀遭遇了有着相似经历的赫函。但这次不同了,俊泰和基秀不再对一切无能为力,赫函就是the boy of tomorrow,就是他们的明天。他们在不断成长,这一次会好好地守护自己的童年。
少年之成长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这是蔡明亮的早期作品。从这部片子起蔡明亮开始了国际影坛之路。蔡明亮也是华语地区受欧洲电影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我们可以明显地在他的电影中体会到存在主义的精神。他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欧洲导演一样,永无止境地探索人的孤独和寂寞、人们彼此的疏离 ...
《日日是好日》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风》人生如风,风起时,要有逆行的风骨;风静时,要有超脱世外的淡然。《梅花熏彻三千界》《清风万里秋》清风拂 ...
一个时代的缩影,家庭的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似乎也只有长大后的我们才能够理解中国式隐忍而压抑的爱,那个最讲究“中庸”民族,十分爱走极端,要么偏溺恃爱,要么冷酷无情,无论哪一种方式,口头上都说这为你好的话术。上一代人的思想行为影响着下一 ...
那个地方怎么样是多么的寂寞啊到了晚上依然是晚霞听得见前往森林的鸟儿的歌声吗没能贴上邮票的信你能收的到吗未说出口的表白能传达的到吗时间流逝玫瑰也谢了吗现在是告别的时候了像静止住的风似的像影子似的未能赴约的约会永远成为秘密的爱情我那凄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