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实际上讲述了两个大男孩儿和一个小男孩儿的故事。尽管基秀和俊泰都早已退学,在社会上漂浪多年,可他们的灵魂却长久地停留在各自灰色的童年时代。
这当然不是因为两人年少无知,不经世事。孩提时代的记忆太过深刻,而背负着沉重的过往,心仿佛被困在了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找不到出口。年幼的俊秦因为弱小无力,只能眼看着母亲的绝望渐渐变成神经质的祷告。长大了,他依然势单力薄,一旦没了基秀,就只能孤身一人对付学校里那群坏小子。所以,他幻想有一支枪,幻想掌握力量来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有了枪可以做任何事。”俊秦曾以为只有成为像金社长那样的强者,拥有金钱和权势,才能远离伤害。这当然是一种单纯稚气的理解,是一种对力量的盲目崇拜。因为“强者”金社长就是这个扭曲社会的典型,是造成他们成长伤痕的始作俑者。当俊秦真正成熟时,不是浪漫潇洒地用一把枪去拯救一个落难的女孩,而是陪着小赫函去找妈妈,并耐心地回答他古怪的问题。用自己的双肩去承担,不要像那些冷酷自私的大人。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理解了基秀那种看起来永无出头之日的生活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作为哥哥的基秀性格内向,温柔隐忍,过着清教徒一样的生活。这不仅源于天性,更源于童年羞耻的记忆和深重的负罪感,不断有人“提醒他曾经犯下的错误。片中年幼时的景象和成年后基秀痛苦的身影交叠在一起。他正处于生命中最繁茂的时节,却始终在为自己的过去赎罪。然而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并不在于曾经灰暗的时光。
“你会做个好孩子吗?——会的。”
这句台词在影片里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基秀和赫函的互间互答,彼时痛苦的记忆还盘桓在基秀的脑海里。第二次在片尾的旅途中,是赫函对俊泰提出的最后一个脑筋急转弯。电影里的赫函和童年俊泰是由同一个小演员饰演。这是一个隐喻。成人之后的俊泰和基秀遭遇了有着相似经历的赫函。但这次不同了,俊泰和基秀不再对一切无能为力,赫函就是the boy of tomorrow,就是他们的明天。他们在不断成长,这一次会好好地守护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