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多年前的时候,就曾经听到家里说过要去看这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当时我们还去了专门买蓝光碟的店铺问老板进了这部电影的碟子没有,在得知没有后也只好离开。之后在电影六台看了这部电影,不过当时还小,真的看不懂,难以理解电影的主旨,只知道电影讲的是一个少年和老虎在海上漂流,学会互相共存,最后共处的故事。这次在十多年以后,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再度重新观看了李安的这部电影,重看一遍后又有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和观点。不说李安个人的一些问题,他的导演功力在华人导演里确实在前列,而这部电影,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影片质量个人看来真的不错,属于上乘之作。但是这部电影也出现了豆瓣和imdb分数相差较大的情况。我觉得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李安自己的个人风格。众所周知,李安喜欢把中国式家庭伦理呈现在大荧幕上,他的部分作品最初几部作品,包括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还是后来环球的《绿巨人》,都有探讨父子或者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兄弟间的那种典型的伦理关系。这部少年派也毫不意外,我看到了派的印度式家庭,让他在最后也没能够和他的父亲真正的说出那句感谢。但是同时,影片也通过描述派在印度的生活以及海上的求生,让他的形象更加丰富具体,他小的时候喜欢盲目信教,但是他善良,在海上的时候就算老虎要吃自己也将掉入海中的老虎救了上来。他也因为自己没能和他的家人告别,以及没能救下他们而感到自责。他也喜欢探索新事物,热爱生物与生活,保持着自己的信仰,这让他在海上求生的时候一直坚持了下来。当然最后当我们得知关于海上求生的真相的时候,派自身的和现实的矛盾性也不禁让人唏嘘。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现在的派在讲故事,过去的派在海上和理查德帕克共同求生两条线并行。其中影片的画面也很优秀,可以说中途在海上的时候都是画面加了分。在海上求生的过去线花了很大功夫做足了视觉效果,画幅的变动伴随着画面的奇异绚烂让人记忆深刻。影片最后的反转也堪称点睛之笔,男孩与老虎共同生存,或者老虎只是他的想象,是他内心邪恶的化身,所谓的一人一虎其实是四个人的求生故事,最后在派看来都不重要了,有些事情他已经学会放手,观众怎样认为,那就是观众的事情了。少年派和中年派的演技都还不错,尤其中年派将再提往事的那种无尽遗憾和悔恨演了出来,很是不错。

在这部电影里,除了已经说过的家庭伦理关系,不少镜头都显示出了东西方文化所独有的宗教隐喻。首先就是派在看到船即将倒塌,连忙游回客舱的途中却看到一匹斑马向他游来的场景,这种类似的宗教隐喻镜头属于西方独有的典故,虽然没有找到原典故的出处,但是结合后来的剧情,这里应该暗示着佛教徒也跑了出去,虽然《蝙蝠侠大战超人》里也有类似的镜头,同样是在主角去救人的路上一匹马突然出现向自己走来,不过是应该预示着主角无法救助更多人时的无力感。而那座有着猫鼬的浮岛,看起来很像一尊睡佛,就像四川乐山的著名景点一样。不过在这里我觉得李安是把它拍成了大地女神盖亚,像电影里的台词一样,从自然界取来的东西,最终也会被取回,这种西方宗教典故和派由于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也信仰西方宗教的形象也相契合。同时,影片在前半段也大幅渲染了印度教的东方宗教的状况,两种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当然,影片最直白的就是讲了人和老虎代表的动物,以及大海,浮岛代表的大自然如何共存,怎样共存的问题。当然这只是表面而已。同时,正如影片里无数次强调的信仰,以及派自己讲的,他通过那次事件也相信了上帝确实存在,正是由于他自己的信仰,才支撑着他的生命与命运。人性和情感主要是由于影片最后的反转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力。派把自己的邪恶一面隐藏了起来,选择了讲述自己和理查德帕克共同求生的故事。而真正的故事里,厨子表示的是那条恶狗,摔断腿的佛教徒同样是那条斑马,理查德帕克则表示着主角人性的黑暗面,而那只猴子母亲也表示着主角的母亲。四个人在海上的求生就如同老虎与男孩的版本里几只动物一样,只不过理查德帕克代表了和主角共生的人性黑暗面,他在海上时和主角共同存在,而在获救后,主角重新进入了生活,老虎所代表的恶念也随之消失不见。

看了看豆瓣,原来这个故事是有历史原型的,不过真实事件里,是其他三个人杀了理查德帕克才在海上活了下来,而李安选择了让理查德帕克所代表的派活了下来。整部影片在海上精美的画面下将故事娓娓道来,留给观众思考的哲理也很多,上段也涉及到了。如果让我来讲这个故事的话,可能就是很标准的套路,说不定都讲不清楚。看完这部电影后也知道当年那届奥斯卡给李安最佳导演也有一定道理的。可能好的电影就是这样,能够让人想说很多,理解很多。多年后再看一遍,又是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