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长安三万里》,回来的路上妈妈一直问我,这部电影的主旨是什么?它想要怎样教化观众?我回答说,主旨有很多方面,不同人可能会看重不同的部分。高适一生勤奋谨慎,最终在仕途上取得成功,成为了唐代官位最高的诗人,这教育我们要发奋努力,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垂头丧气,自暴自弃,应该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扬长避短,准备在遇到机会时善用自己的才能。李白虽然潇洒不羁,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但却一生失意。命运无常,曾经辉煌的长安一下就被烧成废墟,人只不过是大世界中漂泊的一粒尘埃而已,不要以为自己对自身命运起什么决定性作用;但无常的命运中也会涌现出一些机会,能否把握住这些机会就全看自己了。长安城黄鹤楼都被付之一炬,曾经辉煌的唐朝早已是过眼云烟,诗人们曾经侍奉的帝王只是些昏聩之辈,只有诗歌长久地留存下来,说明文艺的力量远胜于政治,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文艺而非整天焦虑键政。……等等等等。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对边塞生活的描写。电影开头的部分看得我很出戏:什么,中国人见面时真的会这么热烈地拥抱吗?真的会动辄把上衣脱掉玩相扑吗??李白他是不是疯了??不能真用金庸写大侠的方式写李白吧!哎,怎么这么多callback啊,我每次预料到需要煽情的时候都会见到我预料的这个callback和煽情描写,电影好没意思啊,我感到自己的情绪正在被操纵,并因此同时蔑视导演和自己!……但自从高适投军之后,这些不适感就被我渐渐遗忘了,我突然感到很惭愧。这几天我正在背《唐诗三百首》,也背到了一些边塞诗,比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对不起,还没背到高适,所以这里先拿岑参举个例子,电影里李白在长安受宠幸的时候,他出现在酒楼里,和李白贺知章等人一起饮酒作乐)

这些句子以前对我来说只是些普通的描写而已:哦,行军很苦,外面特别冷,风冷得跟刀子一样刮脸,雪落在马身上,因为马的体温融化,又立刻和汗水一起冻成冰,连帐中都冷得要死,墨水都冻上了……哦,好,写的挺好的……现在则有点惭愧,诗人在边塞的苦境在我看来只是和我一样的矫揉造作,情绪为诗句服务而非诗句为情绪服务。对我来说,那些诗句只是诗句,而非一个活生生的人记录下的生活、志向、情绪。我只是枯燥乏味地背着一些诗,却没有意识到它们是某个人写出来的,没有去想象那个人的生活。可是古代的价值体系现在早已崩溃,我无法仿效他们的志向,也畏惧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人生经验。苦,太苦了。边关凄凉,朝政混乱,家人离散……我已经吃了自己生活中当吃的一份苦,虽然肯定比不上杜甫他们的悲惨经历,但如果再多吃几十份唐代著名诗人的苦,以及他们记录下的成千上万份百姓的苦,我觉得我也受不了。

看到高适当上节度使的一段,我产生了很强的代入感,甚至看完电影后几天都有点走不出来,因为我觉得我也是那种有很大志向但没什么天才所以只能努力的人。一边觉得自己很牛逼,终于得到了一个好的位子,一边又深感人生虚幻,突然就登高了,当然也会突然摔下来,皇帝这个位子不是白给自己的,是临危受命,不成功便成仁……我对高适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爱怜之情(但对李白没有),就像很多同人女对自己喜爱的角色那样。我也不喜欢这样的感觉。我觉得我是个坏人,或者我被电影导演愚弄了,我却乐于接受这种愚弄。我一向尽量避免像同人女那样凝视自己喜爱的角色,将他们的个性方便地符号化,置于爱情关系或性关系中以发泄自己的欲望,我觉得那样太不尊重角色了。然而有很多角色本身就是按照“同人女会喜欢”来设定的,因此我觉得这个世界已经不会好了。

(关于高适,这篇影评写得很好!)

我已经背到了《唐诗三百首》第五卷的五言律诗。背了二十多首以后,觉得五言律诗其实颇为无聊,只是从一堆通用的意象中挑选出一些进行排列组合;相比之下,七律虽然只多十六个字,表达的深度和复杂度却比五律高很多。即使如此,李白总能排列出一些气质卓尔不群的东西。李白的境界确实非吾等可及;但李白之后也再无李白。昨天刚背了许浑的诗,“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蘅塘退士评价“格意直追初、盛”。我简直不知道这句话能不能算是赞美。你说它好吧,确实是好,几乎达到了初唐盛唐的水平;但它又怎么都不可能好,因为这一评价体系完全是基于盛唐诗歌的,写得再怎么好也只能是“直追”,只能是模仿,绝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榜样。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不喜欢永远活在前人的阴影之下。然而现在我们其实连活在阴影下的资格都没有了,缺乏古典文学的教育,连平仄押韵都弄不好。那现在应该写什么?应该怎么写?我正在尝试为之努力,但当然也很迷茫;但这至少让我明白,现在青史留名的那些诗人在他们的年代也是同样的迷茫。这倒是给了我一点安慰。

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想到这些唐诗,虽然身处人群中,却感到一种强烈的孤寂,因为写诗的人都不在了。就像穆旦那首诗说的那样:

为什么由手写出的这些字,
竟比这只手更长久,健壮?
它们会把腐烂的手抛开,
而默默生存在一张破纸上。

想到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审美重新讲述古人的故事,就觉得又激动,又悲哀。激动之处是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岁月看到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挣扎和救赎;悲哀之处是死人就是死了,当然没有办法真的和死人对话。这就让我想起新近背的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但是,就连写出“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人也已经死了一千多年了!!穆旦也死了四十多年了!!为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孤独啊。

两天后:这两天总是心里不安,觉得被什么东西背叛了。想来想去,看到这篇影评,我终于承认:我不如电影导演懂唐诗(有那么多我诗从没听说过),对唐朝的了解更是远远不如。我从来没想象过那样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从来没想过置身其中的生活,这是我的狭隘之处。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些。

这篇影评总结了里面出现的很多唐诗!如果有读者高兴的话,可以试着把它们都背下来。

三个月后:这篇影评其实是9月1日写的,但之后觉得写得不好,所以就一直搁置。但现在都过去三个多月了,我并没有按当初的想象重看一遍电影后再认真修改,所以就这样发出来吧!在这三个月内,我已经读了更多的唐诗。我发现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唐诗鉴赏辞典》(以及同系列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等等),转而跟着它读赏析和背诗,背了好几首之前从未读过的李白和高适的诗,分别加重了我对这两人的刻板印象。我肚子里也就这点墨水,当然没法对他们做一个全面客观冷静的对比分析,所以就以我偶然读到的这些诗作为例子吧,撞见什么算什么。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李白的这首《襄阳歌》使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吐槽欲望:天哪!李白你在干啥!何故如此颓废!这人不行了我看是。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高适的名诗《燕歌行》,看了这部电影后才去背的。我非常喜欢这种端凝稳重,结构严整的感觉,更是欣赏其中透露出的悲悯情怀。其中开头严肃而辛辣的嘲讽我格外喜欢。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李白的《乌栖曲》。天啦,求求你们这些诗人不要再代女性发言啦!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也是高适的名篇。卧槽,这是不是张枣那首诗的灵感来源?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的《战城南》,和汉乐府里那首《战城南》相比,实在是中二啊!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这首诗我都看笑了,这不跟当代很多以躺平为目标上岸的年轻人一模一样?只言乡镇没啥事干,没想到天天累得贼死。前几天看《唐诗三百首》里,有两句韦应物的诗注解里说“范文正公叹为仁人之言”;我看这首诗里“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也可以由我来“叹为仁人之言”。虽然我叹没啥人要听就是了。虽然高适此时还在作这种抱怨,但他最后显示出了良好的社会化能力,值得深思。我既不想保持天真,也不想陷入世故,我只想成长。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李白《古风》中的一首,偶然在知乎上看到的,并没去背。卧槽,原来李白的古风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以前没人告诉我!(也可能是告诉了,但我完全不理解。)

总的来说,我觉得高适的诗相当符合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形象,我很喜欢(虽然我时刻提醒自己,这和真实的高适可能相差甚多);而我根本没办法从李白的诗里概括出一个持续合理的性格,简直不知道这人到底在以怎样的心态活着。嗯……这就是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