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是种病

文青是一种在人群里会犯尴尬的病,或者说是一种不由自主的不合群,当然它并不高贵,可能还经常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感到不好受。

它的构成通常还需要至少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当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落空的时候,它可能也很难维系,就像中途,男主决定去找份正经工作的时候,气氛就开始变了。我也从那里先退了出来。

碰到相似的人开始时是愉快的,但是相处起来是局促的,长远来看是不合理的。

因为,如果存在几乎完全一致的人,而人们实际上最害怕照镜子,或者说,看到的自己或是以前的自己。很多时候看到作品里和自己相似的角色,我通常会有两种相伴的感觉,惊喜和尴尬。和完全一致的自己相处大概也不会太好受。

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同频同样的人,女主看煤气罐会睡着,男主也不喜欢看木乃伊(害怕服务生知道他看)。从一开始就只是自认为的灵魂契合,就像一厢情愿地认为在听同一首歌。就像开头里五年后他们也异口同声地说出那个比喻:

一人一只耳机,看着是在听同一首歌,其实听到的是不同的歌。

我其实很好奇他们站起来走向那对情侣时看到彼此时是什么感觉。

开始亦是结束

非常喜欢里面引用的不知道哪里来的一段话:

开始亦是结束的开始,相遇总是伴随着别离,恋爱就像是筵席终会散去,所以恋爱中的人们,只是带来各自喜欢的东西相对而坐,隔着桌子聊天罢了,苦苦作乐罢了。

直线追击运动中,两个小球靠的最近的时刻,或者说相遇的时刻,也将是它们开始远离并且再也无法相遇的时候。而靠近的过程是让人ドキドキ(dokidoki,心跳加速)的,而相遇之后,就可能是那种盛烈逐渐消退的时候。好像可以用来解释恋爱为什么总是在暧昧期最为美好?因为它还在靠近的过程。

另外三岛的奔马离的一段似乎可以作为补充,结束的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了。

人们对于共同的回忆往往能热烈地谈上一个小时,但这不是简单的聊天,而是原来仅属于自己的怀旧之情找到了可以分享的对象,从而开始的一种憧憬已久的独白。各自独白一番后,突然发现彼此好像各在断崖一岸,早已无话可谈。

这段似乎解释了逝去后的情况,就好像两列同向列车,偶尔的并行,两个人各自隔空喊话,但是实际上谁也听不到谁,想被列车的声音掩盖,但是他们激动地望着对方的脸诉说。| 似乎这段被我引用了好多次。

不知怎么的,我不断感受了到时间的流逝。

在他们如烟花般相处的那一年里,男主中途冷不零丁地突然旁白了这么一句。有种无常感,这种无常感的起源于死亡,或者说存在的消逝。简单来说男主意识到这种时间总是会结束的。

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是刚刚好的,每长二十分钟,都是一种折磨。最终停在一个`1:02:06`, 当男主说完"毕竟没钱不就买不了书看不了电影了吗?我会好好工作的。"

有点突然戳中我现实的骨感,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应该也不能再看了。

从这个点往后,电影的滤镜,气氛,男女主之间的相处大概也会一转而下,我暂时只保留我对烟花绽放时那束美好的印象,而不去看它消逝和坠落的过程。

如果我更年轻一点(比如高中的时候),我大概会熬着把电影看完,然后恍恍惚惚地代入,恍恍惚惚地感伤,恍恍惚惚地向别人推荐这部电影。就好像我以前喜欢《我想吃掉你的胰脏》那样。

但现在的我,好像一点也不羡慕电影里他们最初的关系。大概也不会再为胰脏而掉眼泪了。

看的过程我心里一直有个声音:

文青恋爱真的好麻烦啊。不要试图让每个人理解自己,不要试图让一个人理解自己的全部啊,真的好麻烦。

深度共鸣不一定需要表面合拍

而且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吸引了我,表面合拍。

他们俩从开始只是“表面的志趣相投”,其实想法看法都差很远。从开始就可以看出他们在现实中是比较孤独“小众”的存在,人都是渴望被认同,开始时发现这么多共同爱好时候欣喜的无话不谈,但也因为太渴望被认同,也选择性忽略彼此的不同:她并不喜欢看燃气罐,他也不是很喜欢木乃伊展览。 - 路人abcdf

非常精准,也让我忍不住想了想什么是彼此真正的想法,什么是表面的想法。即使习惯喜好完全的不同的人也可能深度共鸣和理解,有共同喜欢的作品的人却可能因为看法不同而吵起来。但我暂时没有这个烦恼(暂时不谈恋爱),所以也没有深入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