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性,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我们都应明确在当下该要做好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才能相对安稳地度过每一个不曾风平浪静的日子。
小时候可能遗留下不好的童年阴影;结婚生子后又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离婚后或许可以找到新生的自己…… 这一切的一切,在即将20岁的我无法预料,但至少我很清楚,在这个阶段我人生的重点该放在哪里。
当然如果未来呼啸而来,我无力阻挡的话,那就坦然接受吧。 毕竟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上天为女人精心雕刻的礼物,接不接纳那就随自己的内心而去吧!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50个国家的2000名女性通过谈论教育、爱情、婚姻、生育、职场歧视、外貌焦虑、身材焦虑、家暴、疾病、衰老、强奸等话题来刻画一幅巨大且撼动心灵的女性”女性自画像“。 (此段改编于一豆瓣评论,在此感谢,侵删。)
影片倾诉女人们遭遇了和感受过的喜悦、恐惧、愤怒、悲伤、感动、伤害……每个人的历程和观点都不一样,也都有代表性。
同时在《从前我死去的家》这部小说中,我自己读到的不仅仅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幸,毕竟家庭暴力、性虐待等对于儿童造成的阴影永不会被抹平。
我看到的还有身为女性,她们因为背负着社会的道德、家庭的责任,因为童年的阴影造成目前暂时的人格缺陷,而这只能埋藏心底无法诉说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却仍然要做好一个合格的妈妈而不断挣扎的痛苦经历。
像这样作为新手的妈妈有很多,她们也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毕竟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女人就有天生的本能,像母狒狒一样,而且“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的呀!”
这部影片之所以有感触的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荧屏面前,她们都很勇敢。勇敢地表达自己,说出那深藏于心底多年的“秘密”。无论是孩童时期,抑或是青春期,甚至是为人母时,她们有过欢愉的经历,必定也有痛苦的回忆。
在这里,她们大胆地展现了她们最真实的一面。这也是我们每个女性的必经之路,而男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旁观者。
从古至今,其实无论身为女人,还是男人,只要是人,就一直需要表达自己的欲望,甚至包括痛苦。不仅仅是开心的事情想要分享给别人,痛苦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亲口的转述,去直面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直视过去的伤痛,才不至于走向极端的一面。
就像记录片中讲到的一样,“YOU SILENCE ME.”
其实,现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平等稍微好转了一点。不信你在大街上随手抓一个男性来问问,“你有性别歧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便回答者是女性也是如此。
我们缺失的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在,包括痛苦的、不好的一面。正是因为有太多女性压抑住了自己的负性经历,才会让我们觉得这社会存在着性别平等的美好幻想。
网络上积极宣传谈恋爱的好处,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亲密关系、陪伴与交流。我们看到了婚姻美好的一面,而背后女性需要承受的苦难又有谁能和我们一一说清楚呢?
难道只是要依赖那些吐槽婚姻是桎梏的激进视频?还是要把丁克高高挂在象牙塔上去供奉?不然就去隐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仅仅因为在乎身边人的看法?在乎世俗的眼光?(喔,这样的人一定存在!毕竟这世界激进的人也不少!)
这社会本身就存在男女性别的不平等,这一点我完全接受。但我希望看到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不平等,无论是男性抑或女性。
为什么说如果我出生在法国,我一定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呢?难道在中国不行吗?完全可以的啊。
亲爱的,其实标题本身就很讽刺啊!
无论出生在哪,我都有权利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可怕的是,我们都没有勇气,而是选择沉默,沉默,沉默,就像冷暴力一样,一样的可怕,一样的刺痛到人心最脆弱的一部分。
有些时候我们选择发声,那很有可能是我们在某一个群体当中。例如我们通过网上的匿名去肆意发表我们的言论,去抨击别人的生活。又或者以自己是某一团体的身份,来达到某一目的。
就像难道我只能以自己是个女权主义的身份,我才能发表我对于女性的言论吗?尽管我的观点会有很大的偏差。显然非常可笑。但现实不就是这样吗?
退一步讲,那些没有为自己、为全人类发声的女性,她们一定有她们的苦衷,我们也很无奈。毕竟事实就是这样,一小滴水根本掀不起波涛汹涌,一小群体的声音只会被大众的沉默给吞噬直至无声无息。
所以,到底要不要发声?该如何为自己发声?这是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思考。
可能在下一个人生阶段去看,我又会提出不一样的问题吧!想必你也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