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公司的一些小恩小惠自我感动。防止硬着陆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要一下子脱离常识坠入神秘主义,那会导致认知的混乱,理论大于观大于思想大于观念大于论述,要看到现象背后的关系。斟酌语句结构,哪里有人的心理准备。

歧视有理,创始人和企业怎么可以分割,普通人就喜欢关心一些虚伪的表象,而不关心更大的层面,明朝人说;清廉的海瑞是万年偶像,而有污点的戚继光才是百世栋梁,一般人就喜欢乡村教师代言人这样的。公司如人,公司的品格如人格。人无自大之资格,实乃各方面实力不够,受不平等之待遇,如其人,中庸为德,专心把自己发展好,对自己好,对别人无害。

智能生物不断进步的目的就是减少自由能,增强预判能力,比如寒武纪的时候视觉的出现,比如哺乳动物的多重感知系统,比如智人的庞大的脑袋。都是为了减少自由能,增强预判的能力,如果你学大一堆的东西,然后也没有什么预判能力,也不敢下注,然后还自欺欺人的说自己学的不是为了预判,这就是人类智能的核心,然后这也是《离职》里面,公司的核心资产。

巨量公司-经济组织不断复读那些、用大量伪概念组成的虚妄认知的基团,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其在线下的实体依托,比如:卢蒙的线下展销会,主要是某些产业在特定地方形成的集群,但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目前已经扩散到了每一个人生活中的一块块屏幕上:公司ceo的愿望是让每个人都被公司控制。

其线下实体,是连成片的权力,影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更加强烈。人经过资本的训练的时候,感官和思维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部分体现在会被输入大量概念及其组成的陈述。这些内容会导致人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下降,故而比起感知真实世界,人们更倾向于堆砌概念来假装自己认知了真实世界。这些概念往往视角越高、数量越大,对真实的隔断效应也就越强。没有经过规训的人可以免除这种影响,但是经过了的人,尤其是那些反复多次穿行的人,总会想着回到里面去。那些叙事是人之不安的现实投射,是对过去的扭曲记忆所形成的印痕。这种不安越强烈,集体记忆就越广大,对感官和思维的影响也相应地越强烈。一些人早就对此有了很多观察。

集体的精神是物质和生命的敌人。它不像其他的东西——或者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它是存在到虚无状态的过渡。存在的对立面。会损坏人的精神,来源于感官剥夺,是由衰变种的过往信息组成的,是最稀薄的过去,叫做自我的融合。灰域不仅暂停了物理法则,还有心理法则,甚至可能还有历史。人的思想变得被过去过度辐射。

人们不会真正区分那些记忆的归属者是谁。什么都能听见,染上了那种渴望—妄图归置整个世界,过去是人的归宿。记忆最深处。如果偏离路线太远,你每走一步都会离家乡越来越远,不管什么方向。到了那个点你就无法再回来。你的思想会跟过往一起变得光芒四射,会有一次弹跳。不会书写记忆,而是擦除记忆。就像某种难以言喻的终结,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投下的不安阴影,正侵蚀着现实。一片巨大的、超自然的领域。它的到来与人类思维的到来是一致的。

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于文科考试。不管公共课还是专业课,考试就一定要认真对待,写满、字迹工整、按要点分条列纲切忌空卷,一般老师们阅卷时有字就有分。这种长久的,经年累月的训练使人丧失了思考-批判能力。同事之间,人与人之间,实力不够,拉你下马也够。人首先是一个动物,生活经验低等与高等的结合,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综合。

研究从四方面开始,历史主要是背景,著作主要是经典,主要是它们的系统观点。要看学者的专著,这是我们尤其缺乏的,最后是教材就是基础。提升能力要与高人交流。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要与自己的朋友交流。学理论很深刻的人就会把愚蠢的人当做自己的工具而扔掉。没有学的理论太过于深刻了。但是自己又会陷于肤浅的舆论,导致自己成为没有独立思考的愚蠢的人群。

以讲课的形式,老师会表演,先说为什么做这个题目,看的书,资料列表,课件,文献,格式,综述,新意,价值。这就是一套“分离”手术。

乌合之众也是理性的,法不责众,个人理性与公众理性的合流,内心的狂暴在人数下被解脱。当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的时候,往往都要硬件建设。教育人的理性。

用知网代替百度,用知乎代替网页,做个人的知识系统进步,做人(交往)做事学会学习(会学)学会研究,手的工具与心的工具。学习态度,方法,效率方法掌握研究命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