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机缘巧合下第一次接触到了梁晓声的《人世间》。在接连几天的啃书中,产生了诸多欢喜、诸多感悟。上世纪几十年的社会变化,工人阶级小人物的家庭生活和时代洪流下的命运转变,每个人怀揣着的纯粹情怀和信仰,虽然年龄尚浅,但在文字中也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知道要影视化之后,心情是复杂的,担心这部极具史诗感的平凡众生相会拍得琐碎、人物扁平,但看完一集之后心态稍稍放平了些。群像塑造的很丰满,选角也合适,雷佳音、宋佳、辛柏青、殷桃、丁勇岱、萨日娜…..每个人的性格鲜明又富有辨识度,尤其是雷佳音的周秉昆,最讨喜。制作场景也非常还原七八十年代,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老物件和东北地域特色,跟书中描写的大差不差。
随着剧的视角展开,首先体会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浓重的家庭烟火气息,具有北方特色的地域风貌,东北寻常百姓的生活场景,在全景式镜头的逐渐推近下,光字片周家人的故事逐渐清晰。李素华周志刚在周秉昆、周蓉两个孩子谁去谁留中挣扎抉择,母亲的无奈和父亲历练儿子、保护女儿的小心思立体的呈现在眼前,那种复杂的情感也久久在心中不能释怀。即使最后做了让身为男儿的周秉昆下乡的决定,作为母亲的李素华眼含不舍并抚摸儿子脸庞的动作依然戳中了我,不同于文字描写,影像画面更能激起自己脑海中的回忆,从而产生了代入感。
当然,除了这些细微之处的刻画,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也在缓缓流淌。周父从照相馆冲洗了5张全家福,一人一张,看似是小小的照片,但它包含的不只有思念,更是对亲情的寄托。因为这预示着他们将在时代的洪流下各自背负使命,再难相见。看到这里,谁又能不动容呢,但情绪升华的最高点的情节还是一家五口在火车站分别时,周母塞给大儿子的积蓄、在丈夫面前柔声的说出”写信”二字、女儿周蓉不顾别人目光的撒娇亲吻父亲脸颊,种种曾经幻想过、亲历过的画面再次呈现在眼前,一时竟不知是该为这种普通家庭的烟火生活感到美好,还是该为这揪心的离别场面流下眼泪,复杂情绪再度袭来......
短短几个片段,诉的是普通家庭的无奈抉择和烟火生活,诉的也是大时代下社会的变革探索。在这其中,家庭命运、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紧紧关联的核心也时时展现在你我眼前。
如周秉义,身为周家长子,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但作为个人,在国家的号召下,在知识的浸染下,在理想和情怀的驱使下,毅然踏上兵团建设之路;如周蓉,读书使其女性现代意识觉醒,不甘于在好年华中蹉跎,冲破现实的拘囿,响应上山下乡的政策,跟随时代洪流,寻找自己的好人生;如周秉昆,在哥哥姐姐都做出个人选择后,无奈留家,和母亲相伴,在国家的政策下顺利进入了木材厂工作。在那个思想、社会都快速发展的时期,一家五口,火车站一别,却有了不同的命运轨迹。
而通过这样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普通百姓、普通家庭的视角,对宏观历史中的社会变迁进行诠释,我认为是这部剧最大的魅力。也正如梁晓声老师在书中说的那样,”改革时代的艰难,首先体现在草根阶层“。周志刚、周秉义、周蓉、周秉昆这些人是时代改革巨变中的承受者,剧中一幕幕我们熟悉又亲切的场景画面也皆因为那个时代而发生,平淡温暖烟火之下,个人选择成长之中,是激荡磅礴的历史潜流,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结构,是由你我构成的全新的社会面貌。不管是那个时代的周家人,还是活在当下的我们,永远都不会脱离时代洪流。
浅短一集,中国老百姓”生与活“的命题有了初次探讨,个人命运有了初次选择,时代命运有了新的篇章,实力演员的演绎和贴合原著的剧情也让我更加期待之后时代使命和家庭烟火更深层次的结合,愿不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