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荒蛮的故事中,读者(观众)对三个主要角色的心理定位一般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①猎人是主角,杀手、老警察是配角;
②杀手是主角,猎人、老警察是配角;
③老警察才是主角,猎人、杀手都是配角。
猎人是一个小心谨慎到连打猎都会顺手带走自己步枪弹壳的家伙。即使是面对已经凉透的尸体,他首先做的也不是立马上前夺取装满了二百万美元的钱箱,而是先撤掉尸体手里的枪。
杀手是一个执行力爆表的精神变态。他能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计一切手段,他就像一个生来就是去执行任务的没有痛觉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他总是十分冷静,而且能注意到常人无法注意到的细节。
老警察似乎总是落后于猎人与杀手一步,但这并不代表老警察就是一个不中用的家伙,他在年轻时恐怕也是雷厉风行的存在。正如小说所表达的,他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他无法理解这些新生代的行为。
除了老警察是一个绝对正义的存在之外,猎人与杀手的人物形象描写,似乎才是这部作品最值得去发掘的点。
在我看来,猎人应该是整部作品中最贴近屏幕前大多数观众的角色(当然他会比常人更加谨慎,也有着更强的求生与战斗素养)。他当然明白在1980年这200万意味着什么,这是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傻子才不会去捡。但毕竟是从别人手中拿到的意外之财,即使是被一度被贪欲所吞噬的猎人,也会在良心与道德的驱使下,决定为那个奄奄一息的墨西哥人送水。在被人追杀之后,猎人选择妥善安排家人,独自去应对即将到来的威胁。即使是猎人已经被杀手逼到绝路,他仍旧想用力扳回一局,守护这来之不易的财富。个人觉得这都是人之常情。
杀手则是一个执行力极强、砂仁不眨眼的精神变态。只要接收到一个任务,他就像是一个被拧上了发条的人偶,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但在杀手来到猎人的家并发现早已人去楼空的时候,他却没有着急去追,而是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牛奶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纯洁的东西。就我个人看来,杀手手握一瓶牛奶的戏份,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反差的诡异感,似乎也是为了体现杀手内心仍有一丝良知(但不多)。但这一点良知很快被杀手的高执行力所取代,这也是为什么老警察后来发现那瓶牛奶被放在了桌子上,杀手似乎也并没有喝。这就说明杀手拒绝了内心涌起的最后一点良知,继续去寻找猎人。
而老警察在发现杀手提前一步离开后,选择倒一杯牛奶喝下,似乎也刚好与这个人物的正义性的设定相匹配。毕竟牛奶代表了纯洁,正义的人喝牛奶,似乎再正常不过。
即使是猎人与杀手再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两者你来我往的一次次交锋才是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
猎人选择把钱箱放到汽车旅馆的通风口,却忽视了箱子在灰尘上滑行的痕迹;杀手在与猎人相遇之前过于顺利,低估了猎人的战斗实力,被猎人的霰弹枪击伤;猎人过于自信,依旧把钱箱藏在旅馆的通风口,结果惨遭杀手杀害,钱箱也被取走;杀手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但他在驾车途中却被一辆闯红灯的汽车所冲撞。
猎人觉得自己战斗经验丰富,可以守护这笔钱,但他最终却被杀手所害;老警察觉得自己办案经验丰富,一定可以捉拿杀手,但最终失败;杀手觉得自己无所匹敌,但最终他自己也不得不服从于更高等级的自然法则,那就是“命运”。
究其根本,《老无所依》讲的就是一个“天注定”的故事。猎人与二百万美元的相遇是天注定;哪怕猎人不去给墨西哥人送水,杀手照样会找到他,这是天注定;那几个被杀手所害的无辜路人,他们运气不佳遇到杀手也是天注定……最后杀手驾车被撞更是天注定。而“天注定”就是命运,不论你在这个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
如果说,面对追杀,猎人的侥幸逃脱让读者觉得猎人是故事的主角;猎人突然暴毙,杀手逃之夭夭让人惊觉杀手是主角;以及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老警察才是真正的主角,那么,就我个人来看,这三个人似乎都只是命运的配角,仅此而已。
相比于《人心不古》我还是更喜欢《老无所依》这个译名。前者似乎只是在阐述人心险恶,后者则在此基础上表现出老一辈对新时代的无奈。他们已经无法接受年轻人和新生代的行为与思想,他们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理解甚至是纠正。他们一方面不断怀念着以前的美好时光,一方面又对自认为糟糕的现状无可奈何。对他们而言,最好的做法似乎也只能逃避。在年轻的血气方刚的年纪,他们会坚信自己一定会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哪怕有一天老去,也会给后代一些启示。可真等他们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却发现这个世界早已变得比自己想象中要更加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