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前,我没预料到自己会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当时甚至开了1.25倍速。看了差不多一小时,想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好吧,老老实实从头开始原速看。

表面上看这是部家庭片,展现了微妙又爱恨交加的三代母女关系,清晰地表现出代际差异、撕扯纠缠、控制依赖。正如姥姥家的两室一厅,装修老旧、局促逼仄、拥挤不堪。家庭内部的情感矛盾在这狭小的房子里,像春天的潮汐,有时暗流涌动有时汹涌激荡。

每个人物性格鲜明——对外乐善好施对内强势牢骚的信佛姥姥、正直又丧气沉默的文艺青年记者妈妈、古灵精怪的小女孩。甚至是只存在于对话中的姥爷。

很多很多小细节——在厨房抽烟的妈妈被母亲训斥后,把烟掐灭在厨房晾着的饺子皮上;姥姥问周爷爷有没有区分开切菜切肉的砧板;婉婷在饭桌上说姥姥,被妈妈用筷子轻轻敲了一下碗边;被姥姥催促上学,偷偷把水果压烂的婉婷;自陈心事时,一直在抠红色披肩流苏的姥姥;婉婷羡慕地看着朝鲜族小女孩爸爸背着她;妈妈书架上两本米兰昆德拉《可笑的爱情》;反复出现的经典爱国歌曲。

郝蕾、金燕玲、小女孩演技都很棒,几场饭桌戏都很精彩。郝蕾用手抓仙人球出血那段是实拍诶,倒回去看了几遍,是一镜到底的,看得我手好痛,好震惊,这段很深刻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压抑痛苦。

矛盾爆发于小女孩的捣乱,把姥姥的衣服剪坏、坐在妈妈的钢琴上。姥姥情绪爆发把女儿和外孙女赶去宿舍,等她们回来时,又向外孙女揭示了没有爸爸、妈妈曾想打胎的真相,给她存折留着读书用。突然想到我妈曾经威胁我,如果我今后胆敢生父不详的小孩,她就和我断绝母女关系。这样一对比,片中的姥姥其实还是嘴硬心软的,不过有些事情不适合和孩子说。

妈妈回到宿舍,发现有新人入住,有一种精神角落被他人入侵的痛苦,让人深度代入了。需要一间书房,或者类似书房的一个角落,就像需要自己的生命一样。一处个人空间,一个精神角落,就像是灵魂的栖息地,让人能用练琴、阅读、观影重构自己的内心秩序,把自己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出去。

矛盾终结于姥姥生病,妈妈的对窗自白太书面化了,虽然揭示了一些内容,但是太刻意太直白了,显得很突兀,真是太可惜了。很多东西前面通过细节已经可以看出来的,根本不需要一个如此沉默寡言的人去自白。还有小缺点是,有些镜头晃得我头晕,姥姥口音里带台湾腔,有点违和。有缺点,但因为个人非常喜欢,还是要给五星。

另一条线很明显,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合唱团在家里排练“我和我的祖国是母亲和孩子,我和妈妈的手紧紧相牵”。宴会上老人的书里“面对死神,我还是站在原地”。周爷爷在饭桌上吹捧记者崇高,姥姥含沙射影阴阳怪气“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着国家的粮,还要批评揭露”就像“我养你,还要你骂我”,说女儿吃里扒外、没有感恩的心。一路北上的台湾男孩和越过鸭绿江的朝鲜族女孩。主编婚礼上那段“在美国照样有穷人,有看不起病的,有饿死的”。

结尾钢琴声中,水渐渐漫延开,漫过墙角,漫过地砖,漫过台阶,漫过病房地面,漫过合唱团舞台,漫过学校操场,汇成小溪,汇入河流,绝了。

这部影片还因为制造冲突却没有解决,而被人诟病。我觉得家庭内部的矛盾,很难有办法彻底解决,尤其是和血亲之间。保持距离固然很好,远香近臭,但总有种种现实原因没办法保持足够的距离,还得住在一起。最好的状态,只能达成一个动态平衡,也就是片中按摩时,所提到的婚姻关系总能量守恒。不管是婚姻关系,还是其他深层关系,能达到动态平衡,已经殊为不易。希望能多沟通交流、多表达爱意、多承担难处、多包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