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萍在香港的人潮中一步一步地走远的那一刻,'borrowed time'和'人海同游'这个中文译名瞬间在我心里连通到了一块儿,我觉得自己好像get到了这个电影想要表达的点。”

《人海同游》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想到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同样是寻找一个消失了多年的人、同样以方言作为表达的载体、探讨了回忆、梦境和时间,生活化的画面、慢节奏,虚实交织。

...
每一帧画面都很美

穿越粤港两地寻找自己多年未见的父亲,在台风和暴雨来临之际漫游于香港街头;偶遇故人,一张唱片唤起心中往事。奋力奔跑与回忆中多年前自己的身影又重合在一起。但“穿过了这片雾,你就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人。”码头边的一箱箱水果旁,一个跨越二十年的对视。最后,清晨的马路边,父女无言地并肩而行。

这部电影我喜欢的部分与不那么喜欢的部分同样多,每一帧画面、每一个镜头都让我觉得恰到好处,细节和小处的前后呼应俯拾皆是;音乐也无可挑剔:在这里还能听到雷光夏唱歌,很惊喜。(然而那张串联起整个电影的专辑,从头到尾并没有听到过声音,搜也搜不到。所以那是电影剧组自己编出来的专辑么....)但这个不太完整的故事,我其实不是很喜欢。

广东Part:平淡生活间蕴藏的戏剧张力

电影的前半部分摄于广东。湿热的南方小城,荔枝成熟的春夏之交, 荔枝园里斑驳的光线,从午后到傍晚。麦与钟两个人之间细腻而微妙的互动。影片开头的画面和光影让我觉得很惊艳。

...
荔枝园部分,作为爱吃水果的人表示很喜欢看

婚礼将近,女主——麦婉婷 (林冬萍饰)和未婚夫之间的气氛可以说很融洽,但只有一句”家庭聚会时不要留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具体记得不太准?)稍微打破了这种氛围。夜晚,婷与母亲(陆秋娟)独坐在家里时的对话很有生活气,那段里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画面是母亲在用她自己、婷以及未婚夫(钟思毅)的名字在玩一个类似模拟人生的游戏,她通过各种努力增加两个虚拟小人的好感度,但后来屏幕中的“家”里起火搞的一片狼藉。

婷的父亲早年从香港来到广东做水果生意认识了女主母亲并结婚,而母亲却在怀孕后才知道他在香港还有一个家庭,十年后父亲回到香港之后再无音讯。

深夜在麦当劳里,面对婷的抱怨,母亲解释说因为她父亲不在,她不想让所有人在婚礼上看到她作为女方母亲独自一人的尴尬场景,才对她的婚礼挑剔拖慢了进程。这就引出了麦婉婷回香港寻父的第一个动机,也是她意识最浅层也最有实际意义的动机:在女儿的婚礼上出现,这是作为父亲的责任。

...

麦婉婷在屋子里收拾老照片,和母亲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聊中,内心其实迫切地想要收集关于她父亲的一切信息,而母亲在看出她的想法后以午睡作借口给窗帘拉上,女儿也只好把照片收起来。

这一段里最能打动我的就是这种家人之间微妙的内心对抗,非常传神。夜里女儿找到当年父亲留下的信(以父亲的声音读出来未免显得有些出戏? 又不是语音信箱), 在读到(父亲)麦家辉写“我的衣物皆可扔掉”时,镜头正好转到窗外还挂着一件男式衬衫随风飘动,与之前情节里警察因对母女两人独居担忧所说的“阳台可挂些男人衣物”的话正好相照应。

信里提到了当年他在这里度过的十年,“感觉像是借来的一样,美好的有些不真实。”借来的时光对应上了影片的英文标题,也和女主记忆闪回里的那张专辑封面产生了巧妙的对应关系,仿佛暗示着两代人之间的心意相通和命运交错。

香港part:像在清晨从一个散乱的梦里醒来

随着麦婉婷的背影在香港的人潮里穿梭,流动的人群第一次让我体会到了"游“的具象化感觉。香港的高楼大厦与烟火气满满的街边水果摊交替出现,反而给人奇妙的和谐感。婷与水果摊同龄女孩的对视、与她同父异母哥哥(麦均正)的再次相遇,仿佛时间凝固的一刻,麦均正问她“你姓什么?”,婷愣住,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最后讪讪地说“我姓麦。”

其实我还很期待电影可以展开写婷的哥哥对她的复杂态度,一种敌意、困惑和同情交织的情感。但这条线最后也只是以他的一句“你不知道你母亲当年来这里闹成什么样子”结束,留下同样有些困惑委屈的麦婉婷站在原地。

...
我天哪我简直太喜欢这个镜头

婷去了母亲当年在香港吃的那家煲仔饭。氤氤的水汽。红眼圈。回忆。母亲讲的那个故事里,白裙子、酱油,还有特写镜头里的鸡蛋。那一瞬想要表现的或许是母女两代人跨越时空的一种命运重叠。但至少有所不同。

在香港的第一个白天,没找到人又面临台风将至,在桥边婷却与回忆里一起听歌,买打口碟的那个年轻男生(鱼生)再次相遇。影片里没有交代他们从前的关系,或许是曾经的恋人,或许只是朋友,或许介于两者之间。那时他借给她borrowed time从此一别再未见面,婷却一直留存了那张专辑。她在桥下奔跑的那段慢镜头与过去更年轻的那个女孩的身影重合在了一起。

...
那张专辑,嗯,没搜到....我真的想听

夜里婷和鱼生手里拎着吃的在雨中的香港街头一路小跑,看到那时候我开始想婷来香港,要找的或许不止是她父亲,或许她潜意识里也在想着——不知在哪儿还能碰见故人,就顺便碰一下运气。要不然,又何故带上那张多年未还的唱片呢?

借来的时间。

我自己心里其实对女主的这种态度是存疑的:人与人之间也要学会在特定的时间里保持恰当的距离呀——这么做,有点不合适。毕竟你也要结婚了啊。但这又未尝不是麦婉婷与她父亲人生际遇的一种重合或对称,而在香港经历了这段时光之后,婷会不会对父亲当年的想法多了一丝丝理解和原谅呢?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

鱼生告诉婷他现在是一个人类学学生,在雨林里研究部落的生活习俗,“穿过那片雾,你就不再是从前的那个人。”他们这样说。这句话让我想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树影映在青色的墙上像流动的水。

...

因为我们自己也在变啊。悄悄地。流动的时间。

在婷的梦境里,他们两个人一起在雨林里行走,婷穿着那件白裙子步履蹒跚。雨林里,婷吻了他的额头。回到现实中的小屋里,给了那件白裙子一个特写。仍然一尘不染。

后来他们拿出那张borrowed time,两个人共用一副耳机,唱片转动的那一刻,却变得寂静无声,将观众与两个人的世界隔开,罩上了一层雾。林冬萍克制、羞赧的笑容,时而又转变成冷漠和僵硬,对未来的不安——想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许多事儿、许多责任许多回忆,就无法从容地享受现在这段"borrowed time",而往昔又不可重来。

...
本片名场面

台风过后的深夜里麦婉婷来到码头,在一箱箱水果之间穿行,来回眺望的目光最终看见了她想要找的那个人。回头,两个人无言的对视。复杂的眼神交汇里有疑惑、空洞、惊讶和麻木。

第二天清晨,婷和父亲并肩走在香港的街头,影片到此结束,所有的留白,所有的空间,都留给屏幕外去想象。

婷和父亲一起走远的画面让我第二次对”人海同游“有了一个具象化的理解。

两代人的命运之间有重合和交错,婷因不理解父亲当年的举措而踏上寻找之旅,这是她与母亲的重合点,而在香港偶遇故人之后,她与鱼生、她与钟思毅的关系就仿佛是当年麦家辉与陆秋娟、他与香港家庭的一种对称的写照,这是她与父亲命运的重合。婷的身上兼具了父亲母亲的影子。

有时生活可能就像在蓝色的海里漫无方向地游着,随性散漫,有时遇上了一个能够同行的人,就一块儿漂浮一会儿,而海浪和暗流最终将我们分开,一次简单的告别或许就是再也不见,或者甚至是不辞而别。再想起那段人海里相伴同游的时光,就会觉得那段时间,仿佛是借来的一样,美好得不太真实。

我自己不太喜欢的点是电影有些过分美化了这些”借时间的人“,为了那些“一辈子只见过一次,就很值得的风景”,你借来的浪漫和美好回忆,可最终替你偿还的人是那些默默承担现实生活责任的受害者们,这对他们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这不是一个适合大多数人看的电影。叙事碎片化、故事内核不够好,隐隐约约传达的一种观念我不太喜欢。香港部分有时想把节奏放慢反而却因没有足够的张力落入了评论所说”文青旅行vlog既视感"的境地。

但说实话《人海同游》的后劲还是很大的,一种氛围,刚看完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只是有点恍惚,后来的这几天里倒是会反复回忆起电影里的小细节和伏笔、前后照应的地方,之后又想起来点啥的话还会在这里写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