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国庆假期密集地刷完这部在北京拍的电视剧。Born to be the one这个名字我觉得很好,李宗盛唱的凡人歌也很好听。相比起很多人想在这部剧中找到的和几路北漂人辛酸苦辣的共鸣, “各种生活变故下每个个体实现了be the one的最终结局”会是更高的立意。接下来,就从一个9年北京求学者及现北漂的角度,分析下:

【沈琳&那伟】

首先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对夫妻,更像是外在认知、底层性格都双双同频的精神伴侣,为什么这么说?他们都是非常朴实且善良的人,这和两边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都直接相关。对于财富获得的方式、家人朋友的相处方式的认知和排序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俩无论遭遇任何人生的变故,他们都可以携手在共振的频率上协商出解决方案并克服,当然会有误解、也会有努力换不来结果……但他俩的摩擦都不是本质的,对对方的信任、耐心和关爱都会胜过暂时的挫败,比如沈琳找工作的不顺利、那伟忠心耿耿却被奸人计量的窘境。他们在经历这些的时候,不是彻底被打击,而是退一步携手找出路,可以搬离北京、可以不要房子、可以摆摊、但只要有双手,并且是两个人一起努力,就会有美好的明天。我觉得这种理念的基础是,我最开始说的,两个人底层就是好人,不会行坏事,背叛自己的道德准则,同时对价值的排序是同频的。

【沈磊&谢美蓝】

沈磊从始至终没有错,谢美蓝也没有。他俩代表着我身边同学中的两类人,1)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工资能够养活自己,同时有灵活的时间做自己想干的事情,不在工作中弯腰求升职,愿意花更多时间与自己、家人相处。2)自己非常努力,常见于大厂、咨询、金融投行圈,敏锐地捕捉一切机会,有很高的配得感,也有很宏大的理想,但通常和显性符号挂钩,比如收入、职位、外界对于你生活质量的评价等等,所以后期会发展成——可能恋人、朋友都更多是帮助这类人更高效快速地获得所想要的的工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假如沈磊是女的,她在北京将会成为很多北京当地人或者高级打工北漂男性的首选,并且会认为是非常优质的伴侣选择;同样,假如沈磊同样是男性,但他生活在国外,评论圈的评价将会是“活明白了”、“这才是人真正该有的work life balance”,加油,沈磊追求自己的生活,我也要向你看齐。所以我觉得这个角色真的很典型,也确实鼓励着一些类似的男性同胞,挣脱开外界或者自己给自己上的枷锁,像沈磊一样,找到自己内核,过自己的生活。而对于谢美蓝,其实她也只是做出了符合自己当下认知的正确且不会后悔的选择。当然她的认知变了,是因为她的母亲去世了,而她无法走出来,必须要为这个变故找个理由,让自己前行,也就是因为自己没钱,因为自己的老公会考虑到小家最后的积蓄,所以她的价值观变了,她要去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未来想要的生活的,真的无可厚非。我只是有点感慨,也是我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一个道理,两个人,或是朋友或是伴侣,是会走散的,而人不要为这种分开悲伤,只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我们想分享的东西,并不像原来让你惊喜让你快乐,所以我们彼此独自美好,其实也紧扣了be the one的核心吧!

【那隽&李晓悦】

那隽是前几年很火的一类人的代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李晓悦是一个“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隽会把自己的生活、爱情、亲情都像大厂工作的项目一样进行管理,计算投入产出,计算时间阶段,里程碑,然后确认每件事都尽在自己的掌握,且自己是获利方。李晓悦由于成长环境,奉行“及时行乐”的原则,她和谢美蓝不一样,她追求的仅仅是自洽的快乐和自由的生活,因此她就是她自己,从始至终她已经be the one了,所以当那隽对她的认知是我的女朋友而不是李晓悦时,他们就会有本质的冲突,他能提供的交换物(钱、房、车)并不是李晓悦需要的,而李晓悦的非精致利己缺失他想要的,他不想被算计,也想被高看,也就造就了他畸形的恋爱观,而后蔓延到他整个生活,企图保证自己的永远优势,所以开始焦虑,开始担心新来的人后来者居上……这样的状态在很多高级打工人身上都很常见,也往往都是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的建议是,不要用利益定义自己这个人,不要用年薪判断任何人,给自己找到一些无关钱、无关工作的爱好和时间,试图找到平和瞬间。当然,如果不像那隽一样发疯,精密调整好自己的所有状态,保持一辈子也是可以的,所以那隽的条件最后也匹配到了没有那么多自我追求的另一半。而李晓悦继续be the one(做自己)。

这部剧拍得还是很不错,殷桃、王骁的演技炉火纯青,建议北漂中对生活对选择感到迷茫的所有年轻人看看!

也祝愿,所有人be the one,与自己和解,快乐地生活,积极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