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完回味颇多,推荐给友,观后讨论有些不同看法,值得一写。
看完后我较为玩味的是两点:1.清教徒与法式盛宴的对立关系,2.盛宴所带来的情感的产生。
关于第一点,与友有着不同意见主要源于,在巴比特接回宴会食材后,牧师姐妹与信众的反应:我认为是认知闭塞造成的对”异端“、”外来事物“的排斥,友则认为是”节俭“与”奢靡“的对抗,甚至举出了父辈为节省空调钱,热到中暑送进icu花大钱的当代案例,这一讨论不了了之。
而第二点,最初我无法理解盛宴与美食为什么会使人冰释前嫌,拥抱真善美,起初以为仅是用”神迹“来表现盛宴的价值,但友给出了极妙的见解,摘录如下:
对于清贫的追求同义为对各种”机会“的拒绝:两姐妹拒绝了美好爱情的机会,为了服务于上帝,以及维持村民之间的和谐,但清贫与简朴的生活依旧无法阻止各种嫌隙与冲突的自然产生。
一旦这些问题产生,清贫生活,也就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等同于拒绝了任何改善的可能;机会的出现可能会使你变得更糟,也可能使你变得更好,而清教徒在晚宴前的生活哲学就是:既然有一定几率变得更糟,那就拒绝改变,这样起码能断除变糟的可能性。
这就好比一个省钱的城市打工人:花掉的钱可能是浪费,也可能是卓绝的体验,收益颇丰的投资,但如果一分都不花,至少钱不会减少(甚至慢慢增加)。
但这种什么都不做,其本身是违反生命的本质的(至少本片哲学如此),拒绝机会的,固化的生命,只会慢慢生锈、腐化,所以村民之间的嫌隙不可阻挡地出现了。
而巴贝特把法国的人文之风吹进这个小村子,如同文艺复兴一般,反而这些新的体验(无关价值是否昂贵,只考虑日常还是异端)点燃了村民的情感与希望、欲望之火(村民之间的亲吻),包括有嫌隙的兄弟变得笑对过往彼此的算计,谈笑处之……这不是因为生活富足了,而是因为感受到生活向前走了,变化产生了。
因为生活往前走了,所以过去成为了过去,片中,没有人在晚宴后还停留在过去。
巴贝特说的很妙:巴黎没有人在等她。
巴贝特一直很清楚回到巴黎就是回到过去,这是她不愿选择的。过去的她或许很富足,甚至一万法郎也可以得到,如同后期的悉达多(黑塞),十四年来她是如此坚定,一言不发。
————————————————————————
随后,我们聊到同有美食镜头的《饮食男女》,后续更到对应片中,但对比来看,《巴贝特之宴》如此克制、精简又到位,回味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