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诸多愁苦,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在山坡的小屋里望着大海,打开一瓶龙舌兰喝得大醉。所以,即便“请教了风,大海,光和月亮”,至于请教到了什么,也就忘了。

其实人生不离愁苦与忧虑,遇到失意的人,我们会说:出去走走,散散心。其实并不是要他逃避,而是希望他暂且寄情于自然与山水的博大之中,寻一僻静之处,大醉也好,参道也罢,将伤痕锤炼成人生的纹理。

智者总是在人生失意时,请教自然与山水,借天地自观。像陶渊明写:“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斯奈德(Gary Snyder)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他将人生逆旅、诗学歧路比作山中砌石道:“在薄薄的土层中/有蚂蚁,有卵石,每块石头都是一个词/一块溪水冲圆的石头/花岗岩;遍体渗透了/火和重量的痛苦/沉晶体和沉积层火烫地联结起/所有的变化,在事物中/也在思想里。”

有人的路是泥路,浅浅地铺一层细沙,雨水一阵洗刷便露出松软的土层,泥泞不堪。但若要路如花岗岩般坚硬,便要承受“火和重量的痛苦”,将生命的苦难和伤痕紧紧压在身上——诗学如是,思想如是,人生亦如是。这一番难得不“垮掉”的生命体悟,亦离不开斯奈德在京都的山水中,对自我和美国文化的反复淬炼。

何妨以山水和自然为师?这时不禁想起千百年前苏轼的教诲,那时候他也处于贬谪黄州的失意与苦闷之中,望向江中的水与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摘自为你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