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一条主线,四组人物——信治、阿胜、咖啡馆男孩和女孩、漫才男子二人组……日式青春阵痛、反少年成长电影。
最难受的是在学校的那段,表面上是老师对未成年问题少年的不管不顾,背后是每个人成长的阵痛——身体发育、无处发泄的欲望,渴望在社会寻找价值位置,但又处在法律与社会的真空地带徘徊与痛苦,这种错位关系,伴随着不安与迷惘,喧哗和骚动,成人影相店里拙劣的伪装和表演、对黑帮的贸然顶撞、勒索学生的钱财、在自行车上嘲笑他人真心的情书、戏弄老师的劣质玩偶、为了报仇而戴上拳击手套……这是少年青春期的盲目乱撞,是对社会的不断反抗,是“坏孩子”的“纯真”天空。
还有“坏孩子”吗?有的,是那个辍学工作的咖啡馆男孩,是那对漫才少年,是老师口中没有考上公立大学的一群孩子们。
咖啡馆男孩走进社会,面对生计不断挣钱,永远都逃不掉的老板谩骂,但是他一直默默守护的陶瓷玩具是他的精神栖息地;那两个漫才少年从东京到大阪闯荡,从3个观众到高上座率;两个“坏孩子”又在自行车上说“你傻吧,我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呢”……这些,是电影给我们的温暖,虽然带着痛过后的苦味。
“坏孩子”本身就是“坏孩子”吗?我表示怀疑。
也许,那个不断望向窗外的少年,是每个处在青春期的你和我。
青春的阵痛,些许的微光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1小远说这部电影的底色是艺术片,比如反派老大赵北山&手下舌头/钢镚的人物对位设定:由“死”复生的赵北山自带传统的土匪老大的暴戾狠绝、誓死效忠老大的舌头vs“打工仔”基因觉醒的钢镚;又比如将故事设置在一个矿产资源被开掘殆尽、曾 ...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略有反感吗?。。。
1 这部影片无意也从来没有将焦点集中于“军中乐园”中的女性,只是男性视角对军中女性的美化想象,苦难和血泪被消解,是披着军 女支 外衣的“爱情”片,片尾“献给 我的外公与父亲”更是让我觉得讽刺且好笑。这令我反感。2 夜晚寻找昙花时那段 ...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2024第一部让我打心眼里感动的电影。我爱的不爱我,爱我的我不爱,这是一悲。我梦的不实现,“病女”梦的我帮她实现,但她梦的背后是骗,这是一悲。男同芭蕾舞蹈家梦的不实现,我和他的梦相怜,然而永远莫能相连,这是一悲。男侍者将梦寄托在我身 ...
永远喜欢独立的灵魂
这不仅是部人与自然的电影,我甚至认为这还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很感动。我太喜欢这种拥有独立灵魂、智慧与美丽化身的女性。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对母女、母子关系。珍和她的妈妈,珍的儿子和她,黑猩猩妈妈和子女。没有神化。没有贬低。剪辑的很 ...
求你了!别当观众舔狗了行吗?讨好电影艺术本身吧!
1 人物脸谱化。为迎合年轻人而迎合年轻人(比如男主角的人物设定,这不妥妥的一个春晚人设吗?),台词本身生硬,全靠演员台词功底托着。2 为什么一会儿粤语,一会儿普通话?3 剧本普通,偶像剧老年版。人物动机异常,比如偶像剧里面常见的不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