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要脸》神秘面貌揭盅,原来剧名「不要脸」源自刘德华歌曲《17岁》歌词:「十七岁那日不要脸,参加了挑战。」正是八十年代艺员训练班的故事。有报道说像《娱乐插班生》但不尽然,这不是当代扮嘢喜剧,而是怀旧青春剧。
九十年代电影业带起怀旧热潮,拍摄粤语片六、 七十年代,《难兄难弟》则是电视界代表作,本质是热血青春剧,讲述李奇追梦和谢源成长,主题曲感慨「青春总失去莫明」,插曲《莫负青春》,但主角起用当年已走红的吴镇宇和罗嘉良,用收视保证去做一出青春成长剧,结果成绩骄人。
时间不会停留,到了二、 三十年后的今天,怀旧热潮推移至八十年代。新剧角色不再是四哥、奇哥、宝珠和芳芳,而是八十年代出身电视台的巨星。最大不同的是,不同于当年是台前粒粒皆星的年度重头剧,今次无线更大胆地捧新人男女主角,由余德丞、丁子朗、刘颖旋和戴祖仪首次担纲。这种做法和韩剧《请回答》系列一样,明明是怀旧剧但起用新生代演员,用不同年代的青春打破世代。
两代监制潘嘉德和林肯联合监制又是另一种世代交流,前者是大监制,代表作多不胜数,后者凭《香港爱情故事》一鸣惊人。首集就看见两人合作成果;旧时代气息配搭上影视新技术和新思维,动画过场搭配细致的公屋环境,也有余德丞致敬刘德华,以特技变身肥仔,怀旧中但不见老土。
首集充满了七、 八十年代的时代符号,从木屋区到公屋茶档,细路哥地下执毫子到食污糟嘢生寄生虫,甚至那种街坊街里的情谊,于当今社会已难复见;这是怀旧剧基本盘,而到描写八十年代电视圈,无线使出杀手锏,正是珍贵资料片段。难得不是以《无线大宝藏》式无缘无故地晒冷,而是紧扣故事和人物开展,例如李小龙之死结合主角结识,余德丞追看偶像伍乐怡合成跟汤镇业做对手戏,到丁子朗过往投考艺训班败于周润发、黄日华和梁朝伟,这些彩蛋都应用得宜,再加上木屋区家庭式影院、寄信到电视城攞明星签名相、每周买电视周刊看画报和按时收看及录像电视剧集,足以把观众带回八十年代。
预告见主角角色轨迹恰似刘德华和周星驰,但首集不见他们刻意模仿,反而舒服地演出年轻人志气和苦恼,尾段余德丞和陈嘉辉的面档父子戏,以及丁子朗激励余德丞的热血戏,超越年代地触动人心,期待他们进入艺训班后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