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一词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来自于粟裕将军的《激流归大海》。他在书中写到,“这支队伍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质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也正是耐住了巨浪的冲击,人才能蓬勃成长。

...

即是讲党史剧中,“大浪淘沙”之义可从两方面分析。

其一,是思想上的扬弃。

前不久播出的《觉醒年代》里,建党前史中志士仁人寻找救亡图存之路的艰辛,想必还留存在不少人的回忆里。彼时正逢乱世,封建专制刚刚崩殂,各路军阀尚处混战之中。海外归国的有志青年,亟需找到一条救人民于水火的途径。

要问如今的年轻人,他们可以轻易讲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救中国。但对当时那批年轻人来说,这条正确的道路并不好找。道路多,哪一条才最合适?主义多,哪一种才能救世?只能一个个去试。

这是宏观意义上的“大浪淘沙”。从早期的只谈思想不谈政治,到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陈独秀、李大钊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到毛泽东思想最终确立,中国共产党人用了二十余年时间,找出来一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其二,是共产党人的自我抉择。导演嘉娜·沙哈提用“13+2+1+N”概括剧中的主要人物,“13”代表着13位一大代表,“2”是南陈北李两位创始人,“1”是一大会议幕后功臣王会悟,“N”代表的是后续入党、不断奉献的共产党人。

如果将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的那艘红船视为起点,“一大代表”们几乎同时出发。但面对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做出不同选择的他们,也驶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有的成为了共和国的缔造者,有的血洒疆场、壮志未酬,有的虽然脱离组织却坚守信仰,也有人经受不住外界考验和诱惑,放弃革命、叛党投敌。

这是微观意义上的“大浪淘沙”。淘走的是沙,留下的是金。只有那些经历风浪、经受住考验,而且始终坚守自己信仰的人,才能成为留得下的真金。

...

《大浪淘沙》这部剧,以双时空结构叙事,匠心独具,从当代青年陈启航(陈若轩 饰)的视角谈起,围绕着浙江嘉兴的一艘“红船”展开,从五四学生运动到中共七大召开,26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
观众能看到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喜悦,也能看到反围剿失败的苦楚。能看到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奉献,也能看到感人至深的伉俪情缘。这条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成熟的非凡之路,真可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大浪淘沙》更难得的地方,在于建构了一个旁观视角——当代青年陈启航。他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旁白者,也不是亲历革命的追忆者,只是一个对党史感兴趣的普通人。对他来说,讲党史最早也只是兴趣使然,充其量算个历史热爱者,也是本剧最大的争议点之一。

...

在采访中,嘉娜·沙哈提导演也表示“我们清楚,用年轻人的视角去回顾讲述这段历史,必然会让观众跳入跳出,有一种‘间离’,但我们还是说想试试。一方面,我们注入了自己的创作情绪,这是比旁白更加激烈的情感。另一方面,我们也想让观众驻足停留,在一些历史大节点上,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思考,暂停想一想后再接着往下看。”

以我所见,革命的故事是永恒的,但如何讲这个故事,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方式。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了,一百年前,话剧、戏曲是主流文艺形式;一百年后,短视频已然成为如今年轻观众的心头好。

在绝大多数观众的固有印象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气质往往是厚重、沉稳、严肃的,革命烈士鲜血浇灌的历史容不得戏说。不过,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如今“Z世代”年轻观众的增多,他们也对这一类型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义也要好看,要真实也要有趣,要生动更要酣畅。

而剧中陈启航的职业“视频博主”,则恰好与之达成了巧妙契合。党史依旧是党史,讲述者却变成了年轻人。《大浪淘沙》里,100年前的故事在发生,如今属于“陈启航们”的故事也在发生。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代人,却通过陈启航的视频内在勾连到一起,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年轻人对于命运的抉择。

其次,它为荧屏前的观众提供了一种全知视角。这是与以往党史剧不同之处。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曾讲到一种“瞒角色不瞒观众”的创作方式。

但对党史剧来说,这是很难的一件事。要基于当时历史来书写故事,观众与剧中人必然要处于同一位面上。就像张国焘,熟悉党史的人知道了他供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还自我吹嘘牺牲精神。但这一秘辛,解放后才真正披露。

通过陈启航之口来讲这段历史,观众可以一下子了解到这段故事。看着这个人摇头晃脑、左右欺瞒,必然能更好地调动观剧情绪,获得审美满足。另外,这种全知视角还可以提供一种历史观察。电视剧的故事是围绕着核心人物展开的,但这段时间,必然还有其他的边缘人物游离在外围。

除此之外,它触及到了党史剧在接受层面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新时代的年轻人,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党史。只谈概念很容易,如今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行道路上必然有各种难题和挑战,学习党史自然可以掌握历史知识、陶冶革命情操,以及激发民族自豪感。

...

从2017年《大浪淘沙》的孵化,当时,剧名还叫《一大代表》。历经三年筹备、四次剧本研讨会,堪堪定稿。到开机后的大手笔制作。剧组先后在横店、嘉兴、上海、延安四地取景拍摄,场景超过600处,搭景超过3万平方米,角色超过500个,使用演员超过40000人次。

片中处处都体现了剧组的用心:剧中角色的造型、历史场景的再现,跨越百年时空的衔接,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尤其是那条嘉兴的红船,舱内“一大代表”们高谈阔论,舱外王会悟撑伞幽坐,细雨坠来,清风徐徐,也着实有一番意境。

总的来说值得一看的一部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