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成都人,这片子看下来只想说这是个锤子的街娃。
套一个皮在重庆,名字就可以叫街娃?
导演对“街娃”这个片名相当不用心,做过历史考察吗?找过当时的人文资料吗?知道街娃是什么吗?街娃本身就是成都方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我心目中就和北京老炮是一样的。在电影里完全没有展示当时重庆人的生活气息,对街娃这个身份也仅仅只是套个皮。连方言的特征导演都全不在意,在重庆地区,说着成都话,这些细节丢失的太多,凭什么片名能叫街娃?
我看着这片子,就跟北京观众看《老炮》,结果找了一群河北人来演一样。《老炮》除了有标准的北京话,还能看到北京文化。《街娃》呢?杂乱混乱的方言,几乎没有一点川渝地区文化符号。我记得片头有李伯清老师的散打评书,导演但凡去找李伯清老师喝喝茶,他对于街娃的理解也不会是这样。
如果电影叫狂徒,那我觉得没事。如果要叫街娃,就应该负起这两个字的责任,细节决定成败。去年平遥电影展我就对《街娃》这个片名吸引。一直到今年能够在大银幕看到,结果是非常失望的。
前几天看谢飞导演的《益西卓玛》,导演和演员对于标准藏语的追求,很令人感动。本片背景在重庆,对于成都方言和重庆方言分不清楚,除了余皑磊老师的四川话说的很地道外,其他演员的方言都非常糟糕。我真的想说凭什么片名能叫街娃?
抛开片名问题,剧情也比较俗套。今年看的另一部类型电影《热带往事》,会惊艳很多。
细节决定成败,片尾也有时代穿帮问题。希望导演以后能对自己的电影负责。
凭什么片名能叫街娃?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