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出走的决心》,虽然得分很高,但并不成功。

影片不但没有拍出苏敏所受的家庭暴力,反而呈现的李红是一个更年期女性的症状,突然而来的崩溃,失控后的自残,甚至李红的“出走”,是在丈夫得到奖牌和女儿升职庆祝的欢喜中而做出的决定。难道李红一定要在亲人的开心中凸显自己的哀怨,以至于象一个赌气的孩子,拿起行李离家出走,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吗?

电影拍出之前,新闻中的苏敏是因为忍受不了丈夫的家庭暴力才离家出走,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何家庭暴力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因为一次家庭暴力选择离开婚姻,这是合情合理的。

但电影《出走的决心》却似乎并没有为这个“出走的决心”拍出必要性。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简单浏览了一下豆瓣,周轶君的《第一人称复数》中也对此片有一个讨论,她们讨论的是影片中没有给男性一些应有同情,对影片中的女儿角色给予否定的评价。把李红生命中的不如意归集为丈夫和女儿的双重压力,我觉得这种评价对女儿和丈夫是不公平的,对男性没有给予同情,虽然是电影的缺陷,对于抨击女儿和丈夫的评论,更是不能赞同。

虽然也被部分情节所打动,比如女性的困境,和面对生活的无奈,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的梦想就已经在生活的琐碎中变老了。这是现实存在的,可能每个人可以从这些无奈中找到共鸣。可是这些困境和无奈不是家庭造成的,或者不是丈夫或女儿造成的,是生活点滴的日积月累,丈夫做错了什么?他的自私和冷漠还有对妻子的冷嘲热讽?影片中孙大勇最不可容忍的是下雨时不顾妻子,自己打伞走在前面,但这样的冷漠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而是生活让双方走到这样的关系上来。

孙大勇是李红在家人的反对中执意的选择,他们在相识之初,孙大勇没有这样油腻,对李红也是体贴和温情的,后来孙大勇的变化能不能说也是李红给予的呢?在作何两个人的关系里,都是有互相的作用力的。 在这种婚姻关系的电影中《革命之路》拍得最好,温丝莱特和莱昂纳多都演出各自的无奈,影片的呈现并没有一边倒地指出是其中一方的错误,这就是好电影的存在,是有逻辑和现实存在基础的。

再回到《出走的决心》,李红没有工作不是孙大勇造成的,没有收入能力是现实的存在,孙大勇一个人负担一家人的生活,这种不易是需要李红给予理解的,现实就是这样,有一元钱,买花就买不了馒头,买馒头就少了浪漫,选择哪个?悲剧不是哪一方造成的,是生活本身。没有收入就要容忍没有收入的卑微,生活难道不是这样残酷吗?哪有爱情是不建立在衣食住行上的? 生活中也是需要彼此平衡互相需要的,当一方觉得另一方无论情绪价值和金钱价值都没有的情况下,就只有保姆价值了,保姆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维持家庭的幸福和快乐的,前提是维持家庭的快乐而提供保姆的角色并不觉得委屈,这也是要有爱的前提为基础,而李红或者苏敏并不喜欢这个角色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突破这个角色,直至开车离开婚姻才找到了突破的途径。

张越在《第一人称复数》的节目上说:最可恨的是李红的女儿,和孙大勇一起绑架了李红的生活。

如果这也是电影导演意欲为之的表现,就更显得电影的稚嫩,难道李红长长的一生中,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走出自己的藩篱——偏偏是女儿要升职,要生孩子,要带孩子的关键时刻才有出走的决心而被女儿拦下的吗?这未必也太牵强。

影片中有几次家人的开心必然和李红的哀怨联系在一起吗?李红未必不是自私的吧?性格中的轴未必不是对家人的伤害。

想起一句话:人和人之间的无能是不一样的。

可能,以长补短会让生活以及关系——各种关系——舒适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