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日本平安时代的历史很感兴趣,上个月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山田尚子改编的《平家物语》,非常喜欢,无论是画面,音乐还是剧情,都堪称艺术品。
最先吸引我的是这部动漫的美学风格,浮世绘般的画卷徐徐展开,极具历史的厚重感,人物设计既古朴又具有鲜明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平安时代的京都。同时,导演擅于使用花卉隐喻人物的命运,我印象最深的有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山茶花意象,山茶花凋谢时通常是整朵掉落,故又名“断头花”,山茶花掉落,不仅喻示着平家武士们的牺牲与平家的覆灭,也代表着日本重视名誉,宁死不屈的武士精神,隐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宿命感;还有平重衡被源氏俘虏时,镜头转到了两朵盛开的牡丹花,牡丹花开得正盛,而“京都的牡丹”重衡却将走向死亡,乐景哀情,显得人物的悲剧更加动人,极具情感张力。
故事以原创角色琵琶的视角串联,琵琶既是历史的旁观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巧妙解决了原著叙述庞杂的问题。琵琶预知未来的能力也赋予了观众上帝视角:平家注定走向灭亡,这也与佛教中“诸行无常”的思想暗和。作为一名女性,琵琶细腻的视角更注视到了原本历史的洪流中被忽视的女性力量。祇王姐妹舍弃白拍子的身份削发为尼,弃绝繁华富贵;平德子用柔弱之躯拼死守护自己的孩子安德天皇,在平家覆灭,天皇投海之后更是背负着巨大痛苦活了下来,在寺庙中修行,为平家赎罪:封建社会的女性用自己柔和而坚韧的力量反抗着时代的压迫与命运的不公。琵琶的成长也是动画中值得品味的部分,从最初对平家暴行的愤怒,到无力改变平家命运的痛苦,再到最后找到自己见证与传诵的使命,琵琶的成长体现了人生的终极议题:在不可逆的命运面前,个体如何寻找存在的意义。三位女性角色的命运与现代女权精神遥相呼应:祇王以斩断青丝对抗男权凝视,德子以肉身苦行重构母性神话,而琵琶最终的顿悟,则昭示着从“见证者”到“重构者”的身份蜕变——这恰似当代女性主义从“解构”到“重建”的演进轨迹。
动画将日本的物哀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樱花不常开,而生命也不常在,正因如此,情感才是如此动人。平家人物的死亡正是物哀之美完美表达。动画将历史事件进行了诗意的简化,摒弃了原著中繁杂的战争场面,而是更多用象征性场景展现人物心理。重盛病逝时飘落的樱花,清经投海前哀婉的笛声,德子投海时飘扬的发辫———“哀”与“美”二元一体,同生同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平维盛的死亡,怯懦的性格与家族尊严之间的矛盾贯穿于他的一生,在他投海前,镜头既对向了深海,也对向了海面倒映着的漫天紫云:他沉身入深海,也是飞身上紫云。深海带来的窒息感与云霞带来的飘逸感形成对比,传递着物哀中“归去来兮”的解脱感,轻盈浪漫的场景弱化了维盛自杀的残酷性,强化了悲剧美学。海底是否真的有一坐宫殿?平家人是否真的能在海底相会?平家覆灭的结局,强化了物哀中“繁华易逝”的哀婉。
比樱花更绚烂的平家之焰,焚尽鎏金时代,照见浮世苍凉底色。山田尚子用历史的旁观者琵琶解构宏大的历史叙事,将目光聚焦于历史洪流中鲜明的个体,这样的改编既保留了原著“命运无常,盛极必衰”的物哀美学,又赋予其“向死而生”的现代表达。正如动画结尾所言:“祇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这一声钟鸣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当下生命的叩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