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录片画面描述

纪录片肇始便交代了交工乐队名字之来歷,“交工”起源於美浓烟农农忙期间相互协作的习俗,“交工乐队”的成员们与美浓的父老乡亲同气连枝,扮演著“大地之子”的角色。隨后借钟永丰之口交代了乐队支持反水库运动的开始,將反水库游行的画面与交工乐队的演唱场面交替播放,借林生祥之口说出了两者的关联:交工乐队的歌声对於反水库起著鼓励士气的作用。在美浓人一齐跪倒在立法院前高喊“好山好水留子孙”时,相应地,音乐也一同激荡,我们接连看到画面中拭泪的美浓人,以及高举著的条幅“我爱美浓”。“陈水扁总统宣佈不再要求兴建美浓水库”的白底黑字提示著我们抗爭成果,伴隨著是林生祥的心声自白“没想到在台湾风起云涌的年代后能和乡亲和乐队各位成员共同做一件事情”。

纪录片对乐队的表现是眾生群相式的,强调的是各位乐队成员如何匯聚到共同的事业中来。例如钟永丰对写歌词的全心投入与作为水利局长的无奈辛酸,鼓手阿达的真性情,嗩吶手郭进財的家学,贝斯手陈冠宇的经验。

接下来的画面首先放在美浓田地上,还有山上那一轮落下的红日。林生祥说,他走在县道184上,总是向北望著美浓的山回来。

画面跳转到林生祥的母亲上,她坦言说,老一辈首先都不太了解林生祥的想法,认为做音乐赚不到生计,又谈到林生祥的吉他来之不易的过程。在林生祥母亲的歌声里,画面紧接著切到林生祥在演唱会上的自称心跡,写音乐就是因为自己感同身受,年轻人只有回乡才有希望。在林生祥深情的演唱中,画面在诸多劳作的美浓人身影间切换,我们在这之中看到了苍老而淳朴的笑容,看到了孩子的嬉闹,“你为什么要回来啊”,答案不言自明。

隨后,我们看到林生祥坐在驶进美浓的客车上,画外音响起:“那些黑色的山”“我的家就在美浓的东边,县道184的东边”。画面慢慢模糊,嗩吶响起,美浓劳作的眾生出现在面前,隨后画面又转到烟楼上排练的乐队眾人。他们借用钟家的烟楼作为录音室地点。紧接著响起了《菊花夜行军》的音乐,鼓手点烟的节奏,跺脚的节奏,松松胳膊的节奏,都与拖拉机的节奏形成一致,跟隨其后的是林生祥和孩子们一起排练的场景。纪录片也拍摄了交工乐队日常討论时出现的张力场景,排练后的把酒言欢。

隨后画面转到对外籍新娘的表现,她们在接受了国语培训之后也参与到交工乐队的演唱表演中,歌声中满是漂洋过海,远嫁异乡的乡愁。

画面跳转到交工乐队欧洲巡演前的准备,他们特意选择了《国际歌》作为表演曲目,林生祥畅言自己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台湾农民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的反思。紧接著画面表现他们在欧洲大陆的演出,元宵节时的乡情。画面停留在法国卢浮宫前,背景声却是交工乐队的歌声,隨后画面突然跳转到表演的场面上,低迴婉转的歌声响起“美丽的太平洋,我应该如何拥抱你”。

画面转到交工乐队在土地公前的祭拜和林生祥的致辞,紧接著是交工乐队诸多排练的场景,最后纪录片在大眾合唱《菊花夜行军》中结束。

二、纪录片中关於反水库运动的“再现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纪录片中美浓关於土地、风景、劳作民眾的影响反復出现,同样还有他们在废弃的烟楼上录音,使用当地人一同参与演出,在现代乐器之外运用著客家传统乐器,以客家土腔演唱,强化了交工乐队作为“土地之子”的原乡敘事,渲染著交工乐队所诞生的环境氛围,也向我们讲述著邵轩磊(2015)曾加以论述关於交工乐队所运用的反水库运动策略:將种种在地的社会资本,经由歌曲变为大眾的文化资本,形成运动动员的力量,强化美浓人的在地认同。关於土地和农业的图像也表现了“反水库运动”对於当地传统生產方式的维护,因为修建水库后的供水经常被认为是提供给台湾南部新建工业的用水。这些图像放大了当地群体、生活方式以及所承载文化的脆弱性,使得修建水库所產生的缓慢暴力(slow violence)更加可见。纪录片採用如此的呈现方式完全是对台湾政府“解决南部用水”此种发展主义策略的辩驳,关於发展主义的论述化约了一切在地文化,生態文明,社群团结的需求,將其纳入统一无差別的规划中。

纪录片中出现的不仅是当地土生的客家人,还有远嫁当地的外籍新娘。纪录片中呈现他们学习国语和参与歌曲录製的过程,表现反水库运动的主张和论述作为一个接合(articulation)的过程,从而体现出,美浓反水库运动不仅是客家群体捍卫乡土的地方运动,也是属於世界体系之中的捍卫弱势群体权利的道义抗爭,美浓人始终和弱小者站在同一阵线上。强化了美浓反水库运动的国际视野。纪录片在讲述交工乐队赴欧洲巡演时,林生祥的访谈同交工乐队选取《国际歌》为表演曲目亦同样表现出交工乐队想要將反水库运动併入更大的脉络中,和加入世贸的台湾农民命运相连,为全世界受苦的人发声。

纪录片中代际主题得到数次强化,代际主题恰恰指明了参与活动的客家人群体色。从林生祥组建乐队返乡参与反水库运动,到下一代参加《菊花夜行军》的录製排演,同时美浓乡亲在田间辛勤劳动,苍老而淳朴的笑容,这些图像都强调了反水库运动是美浓诸世代共同参与捍卫家园而构建的“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美浓这个地域承载著客家文化,是神圣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交工乐队的歌曲也诉诸代际强化著这一点:“好山好水留子孙,好男好女反水库”。福柯在《反追溯》(2016)中谈到:“真正的斗爭是存在的。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可以统称为‘民眾记忆’的东西。確確实实,那些人,我想说那些没有权利书写、没有权利著书立论、没有权利编写自己歷史的人们,他们同样掌握著记录歷史、回忆歷史、经歷和利用歷史的方式。”就此而言,《县道184號》確实是承载著民眾回忆的“抗爭影像”,是斯蒂格勒(2012)所说的“第三存留”(tertiary retention),“第三存留”如他所想,是我们这个技术时代之药(pharmakon),它增补(supplément)著我们未来的歷史命运,承接过去,同时又让我们走向未来。事实上,民进党政府在上台后並未全面取消水库规划,而只是宣佈“暂停计划”,《县道184號》存留的“抗爭影像”,正是要敬告美浓民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Rob Nixon在Slow Violence and the Environmentalism of the Poor里说:When a megadam obliterates a flood plain whose ebb and flow has shaped the agricultural, fishing, fruit and nut harvesting—and hence nutritional—rhythms of a community, it also drowns the past: the submergence zone swallows place-based connections to the dead, the dead as living presences who move amo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nimating time with connective meaning(Rob Nixon,2011,pp.162).代际主题也同时展现出修建水库的时间暴力(temporal violence)。印度后殖民史学家Chatterjee(2007)关註在全球新自由主义治理下的后殖民社会中的群体,他把这些群体得以参与治理活动和为自己发声的社会称为“政治社会”,以区別於同质化的公民社会。美浓人的行为在影片中正是被表现为一种在“政治社会”实现大眾民主,而不是只让客家群体称为台湾代议制下策略民主的治理工具。“人生百態心共调,眾口一声反水库”,许多客家元素在纪录片中得到充分表现,如演唱歌曲时使用的客家话,对土地公的崇奉,以及在立法院前示威使用的客家人祭祖仪式,都是客家群体身份参与政治运动的体现。在这些仪式的再现和未来“发展难民”(developmental refugee)的参与中,我们发现,原本被湮灭在发展主义下的指標和数据下的“无法想象的社区”(unimagined communities),又通过这些影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影片强调代际主题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差別。林生祥经常会提到,老一辈一开始看到他们回乡创作音乐,组织这样的活动,刚开始是不理解的,但隨著他们活动的开展,乡亲们都慢慢参与到其中来。《县道184號》正是表现了林生祥、钟永丰等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s)已然在台湾乡村中得到孕育,社群意识觉醒的乡亲也已经开始意识到如何正確处理生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係。

参考文献:

1、邵轩磊(2015年6月)《社群意识与原乡敘事-以交工乐队在美浓社区运动之作用为例》,台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9,1-19

2、谢强(译)(2016)《福柯看电影》(原作者: Patrice Maniglier , Dork Zabunyan)。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原作出版时间:2011)

3、裴程(译)(2012)《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原作者:Bernard Stiegler)。上海:译林出版社。(原作出版时间:1998年)

4、田立年(译)(2007)《被治理者的政治》(原作者:Partha Chaterjee)。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原作出版时间:2004年)

5、Nixon, R. (2011). Slow Violence and the Environmentalism of the Poor [electronic 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