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高圆圆上了一档脱口秀节目。
43岁的她依然耀眼,让人移不开目光。
她静静翻书的样子,她发呆的样子,或是不经意间咬嘴唇的样子,都会给人一种眩晕感。
不得不感叹一句,“高圆圆真的太美了!”
可,弹幕区却有“女神翻车”的迹象——
有人觉得,这样的美没什么价值。
有人直呼无聊。
甚至有人调侃:“高圆圆都可以啊,那我也能上。”
有这样的声音出现并不奇怪,因为她上的可是《十三邀》啊!
高圆圆的表现很差?
这档节目究竟需要怎样的明星?
今天,派爷来深入分析一下。
《十三邀》 许知远&高圆圆
高圆圆为什么不适合《十三邀》。
她的姿态太轻盈了,太岁月静好了。
以至于,她展现的只有漂亮的皮囊,而缺乏真正有内涵的内容。
派爷甚至怀疑,在这一期,摄影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高圆圆拍得美美的。
在看节目的过程中,派爷甚至发现了许知远的某种无能为力。
他反复尝试切入,试图去挖掘高圆圆身上的某些特质,可次次都石沉大海。
比如,高圆圆说看过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还记得当时看书的状态。
许知远趁势追问:“什么状态呀?”
高圆圆的回答却是——
内容我忘了
不是说这本书我忘了
二十年前好多事我都忘了
得,一连三个“忘了”,直接把天聊死。
或许是节目组担心无话可聊,于是特意安排了一个环节:许知远与高圆圆约好在见面时,分享几首心水的歌给对方。
于是,他们真的在节目中聊起了音乐。
高圆圆分享《林肯公园》,许知远狂赞歌词写得好,甚至吟诵了起来,而一旁的高圆圆只是干巴巴地笑着。
我没有那么认真看歌词
当然了,听音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
但他们对话的问题在于,难以在某件事上达成有效的讨论。
而共识只有,清纯甜美的高圆圆完美地契合了民谣里的女生形象。
而且,派爷还发现,这一期节目的剧本痕迹似乎重了些。
高圆圆心生感慨,20岁的自己简直是另外一个人。
许知远问她,如果碰到那姑娘,会交流些什么。
高圆圆回:“我别理她吧,那姑娘应该挺羞涩。”
许知远又指了指一旁35岁的照片。
高圆圆说,跟这个姑娘,好像可以聊会天了。
作为《十三邀》的死忠粉,看到这里,派爷立即想起了陈冲那期。
许知远拿起陈冲年轻拍《小花》时的照片,问了同样的问题。
你看陈冲的回答。
随后,许知远又拿起成熟一些的陈冲的照片。
再听她的回答。
她就不一样了
她就经历过很多很多痛苦了(可以聊天了)
相似度大不大?
后来,许知远只好从演艺经历开始聊,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高圆圆不适合《十三邀》的原因所在——
她一路走来,太顺了。
1996年,高圆圆走在路上,被广告公司发掘,此后拍了大量商业广告,后来又有机会参演电影《爱情麻辣烫》,进军娱乐圈。
谈及表演经验。
《十七岁的单车》(2001),“在现场骑骑自行车,然后就拍完了。”
再到电影《青红》(2005)。
高圆圆直言当时的演戏体验不好,因为他频繁游走在古装片的片场,做着流水线、程式化的表演。
她因此一度想放弃演戏。
没错,成为无数人童年回忆的周芷若,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而去拍《青红》,是因为当时定下的演员王珞丹被卡在了其他戏上,高圆圆出于义气去救场。
这才有了气质非凡的又一个女神形象。
后来,《青红》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并一举夺得了评审团奖。
其他主创因为这荣誉备受鼓舞,只有高圆圆觉得,眼前的热闹与她无关,因为她没有全身心投入。
对于表演,她也用心过。
在拍摄《南京!南京!》时,高圆圆竭尽全力想塑造好归国女教师姜淑云一角,为此,她反复阅读《贝特琳日记》,迫使自己走进人物的内心。
但她悲哀地发现,她做不到。
她承认自己没有表演天分,根本不适合干演员这一行。
过了很久,她觉得自己更喜爱拍杂志图的感觉,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她能看到自己不曾发觉的特质。
在《十三邀》中,高圆圆展示了罕见的真诚。
但必须承认,她在这档节目中着实发挥有限。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十三邀》?
正是因为,许知远与嘉宾或尴尬或深入的聊天内容,可以拓展我们的人生经验,获取某种看待问题、看待生命的珍贵视角。
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俞飞鸿。
她在《十三邀》里呈现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反对那些用颜值禁锢女性美的声音。
皱纹也有一种魅力
她还发表了对小说、对主流女性叙事的态度。
俞飞鸿的独立意识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
一个细节。
许知远先是盛赞她演过诸如《喜福会》这样的文艺佳作,然后又对她演绎姚澜(《小丈夫》)耿耿于怀,说其调性过于庸俗。
俞飞鸿随即温柔回击。
我首先不觉得它庸俗
我也不想被贴标签,被固定在一个框架里
先不论观点孰对孰错,这种碰撞才能拓宽一档访谈节目论述话题的广度和宽度。
而有的嘉宾,还能提供深度。
比如陈冲。
在这一期,你能看到中国第一代流量小花成为国际女性的轨迹。
《小花》《末代皇帝》《太阳照常升起》
同时,你会惊讶地发现,曾经那个用自己语言系统去提问,所以常常将自己尬在一边的许知远,居然和受访者同频了。
他们呈现了一场“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在许知远的发问下,陈冲讲述了自己从中国初到美国的心路历程。
在异国他乡,她通过电影去了解美国的文化,去体会人性与生命力。
派爷尤其喜欢她在偶然间迸发的一个观点——
我喜欢那些没有实用性的激情
什么意思?
陈冲以阿梅莉亚·埃尔哈特举例。
她崇尚这个飞行员个体化的冲动,对天空、对航空的激情与偏好,她赞美个体身上所彰显的无限创造力,而非为了宏大叙事而追名逐利。
再比如,当许知远感叹英雄主义的逝去时,陈冲迅速回应,还能进一步厘清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区别。
而只有拥有如此阅历之人,才可以举重若轻地谈论岁月的意义。
岁月就意味着岁月
其实是可以炫耀的东西
我经历与战胜了那么多的痛楚
这是一个多么可吹嘘的事情
陈冲给人什么感觉?
她的常态是紧绷的,眼神也有闪烁,表达却异常坚定,通透又坦率。
她雍容而沉静,这才是打败了岁月的美。
而这样的嘉宾,才可以为节目增光添彩。
归根结底,访谈节目的含金量,依赖于嘉宾分享的非凡履历与独特观点,或是采访者与嘉宾碰撞产生的真知灼见。
这也是《十三邀》选择嘉宾的最重要标准。
比如罗翔,可以普及法律精神。
比如何多苓,可以分享独特的生存方式(时间的私有化)。
比如黄灯,可以剖析当下大学生成长中的隐痛。
而高圆圆呢,她最可贵之处是真诚,且有自知之明。
这足以让不少热爱搞人设的明星感到羞耻。
但《十三邀》的舞台,还是要留给阅历更丰富、见识更广博的人。
作为一档访谈节目。
选对了嘉宾,相互成就,皆大欢喜。
一旦选错了人,那必然是相互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