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完日本之后很难戒断,于是看了两部剧,其中一个是《舞妓家的料理人》。
剧如其名,讲的是舞妓和料理人(厨师)的双女主故事。一对初中毕业的闺蜜到京都追求舞伎梦想,小堇成功走上成为舞妓的道路,喜欢做饭的季代则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料理人。这是一部关于美食、舞妓、少女情感的剧,是枝裕和导演,质量保证,每一个画面都很有电影感。
美食和舞妓当然是这部剧的核心,从艺术世界到日常生活,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共同呈现了日本文化的某些共同之处:比如精益求精的准备和匠人精神。片头就是由几个特写穿插而成:舞妓上台前的妆扮、料理人做饭前的备菜。
相比之下舞妓部分比较能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但同时也有很多关于这个行业的争议,而美食部分非常好。其中有一个细节是季代为了煮一碗京都风味的乌冬面,去两个百年老店购买了鲣鱼和昆布,然后慢慢熬煮一锅高汤。
不过女主小堇倒是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有点太像章子怡了,仿佛《艺妓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人对艺妓形象的想象。另一个京都头牌百子反而是我最喜欢的。她留着很飒爽的纯黑一刀切短发,看起来是时尚高冷的拽姐。私下里一个人住在巨大的房子里,爱打游戏看恐怖片,书架上都是手办。另一面的她也是艺妓打扮的她,满目含情地说着:每当我跳这支舞都会想起“一期一会”,这是一个一期一会的时刻,就算是同一支舞,不同时刻和不同人都是不一样的。每次表演的时候我都会说再见,但一期一会意味着,每次我都是以初次见面的心情面对你们,而不是下次再见。
“一期一会”真的是令人感动的精神。蕴含着无限的悲伤和无限的期许,因而让每一次会面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绵绵情意。百子的这段阐释让我一瞬间也落入这段舞蹈的悲欢之中。
而脱下艺妓服的她还会质问:为什么结婚之后就不能当艺妓了?为什么有的表演只能艺妓上台不让舞妓上台?
说到这里就必须得谈谈这部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是枝裕和充满温馨的女性团体叙事是对艺妓舞妓行业的美化。掩盖了这个行业让未成年少女陪酒,是隐晦的性产业性服务业等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这部剧对此是有揭露的:小堇父亲劝她回家的时候说“你难道连高中都不上了?”,年少的小堇第一次去陪酒时的忐忑不安也刻画地十分到位。遑论百子这样的角色。
艺术作品的思想表达本来就是复杂的,只是歌颂或者只是批判的作品我们在某些年代已经看得够多了。这是一部主打治愈,加上宣传京都传统文化的一部作品,同时对艺妓这个行业有一些行业内部的反思视角。作为一部剧来说,在完成“治愈”的主要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引起外部对行业的讨论,例如对传统文化到新时代之后内核的更替(例如从性到审美)的讨论,已经很好。
说起这种影视作品中的复调,想起昨天刚看的《年会不能停》。超级好看超级爽,百分之九十九的现实讽刺加上百分之一的理想主义,让人又哭又笑。但电影的大反派徐云峰说“你们懂不懂经济,光谈生产有什么用呢,我们的问题不是产能而是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有合理性呢?电影浅浅地提了一嘴,给人一个小小的外部讨论的喘气口,这就很好。同理于《舞妓家的料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