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骂《大话西游》的那一批人,他们的孩子又是骂《一步之遥》的这一批人,里外里其实是一批人。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姜文啊姜文,你这片子骂了太多“项飞田”“武七”和“王天王”了,你还把“观众”也给得罪了。
你把能看懂这片子的人都骂了一遍,看不懂的人跟着那些“被你骂的人”一起骂你,你说你这作品怎么能得高分呢?
姜文这是在替我们说话,但是我们里的大部分人还就只能看到“王天王”,毕竟认知水平有限;姜文是在替同行说话,但是有几个同行敢站出来替“马走日”说句话;姜文是在替自己说话,但是他没办法站着把话说喽,他只能是把自己藏到山里,带上麻将面具,用麻匪的方式揭露并且改变这社会的丑态。
姜文为何在剧中设置“王天王”与台下“观众”互动的原因。很显然,姜文不止骂了那些戏子“王天王”还骂了“观众”,这骂的可不冤,他似乎也猜到了电影出来之后会是这样的效果,可以说是“提前骂”了。
为什么说“骂的不冤”呢,很显然,戏里的观众与戏外的观众虽然一个是电影一个是现实,但是面对“王天王”和“马走日”的态度和评价确实一致的。这就牵扯到每个人“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了,这里不多说,毕竟戏里戏外观众都是“老爷”。
麦田里的麦子,当一阵风吹来,大多数都会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只有少数比较粗壮的几棵依然伫立,这让他们看起来跟“大多数”格格不入,但麦子始终是麦子,镰刀一挥便可随意割下。割累了,割麦人就走到一旁的大树下乘凉。大树以为自己不会像麦子一样任人宰割,却不知到了冬天割麦人便不再需要“乘凉”而是需要“烤火”。
“观众”是麦子;“武七、项飞田”是大树;彼时的“英法美苏”则是割麦人。
换个角度,“我们”是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