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did risk it all this time.
What I love:
1. 几场动作戏。不同于上一部《幽灵党》几乎只有pre-credit那一场戏还可以,NTTD又找回了"内味儿",经典邦德动作戏不止一场而是接连不断好几场一场更比一场强,绝对值回票价,建议看imax。预告里的意大利小镇篇自不必说,甚至还融合了有着强烈爆发的感情戏,心理和生理的爽感兼具。年幼的Madeleine和反派Safin的戏也非常有代入感非常恐怖,是我觉得大反派唯一不错的一场戏。接下来是可以与Skyfall中未来感很强的那一幕相比的实验室劫持戏。牙买加&古巴的戏梦回皇家赌场。挪威森林的追逐戏更是在音乐和画面上做到了极致,几张越野车和摩托车冲出森林的画面相当震撼,更不容易的是在紧张之余还能让人体会到一家人的亲情,这种杀手家族连续剧我可以再看一百集好么……
2. 邦德和玛德琳去探监的那一场戏,随着每一下都仿佛敲击在心脏上的配乐,上一部大反派Blofeld慢慢从一个狭窄的金属管道缓缓滑向尽头的二人。那一段,真的绝了,上一部Blofeld掉光的逼格瞬间拉满,别说玛德琳,我都看着发抖。不过当邦德开始审问Blofeld的时候整个节奏和剧情就有点儿一泻千里,Blofeld依旧延续了上一部的最佳红娘身份:弟弟婚姻不顺怎么办,来一个couple therapy吧????好在最后丹叔的演技"die, Blofeld, die"挽回了一些印象分,换个人来说这么cheesy的台词真的不敢想象hhh
3. Q, M, 甚至Paloma, Nomi,老的人物得到了更多的挖掘,新的人物也立住了。不知道会不会学漫威拍衍生流媒体剧,Paloma, Nomi, 还有Mathilde,都可以拍。这一代的配角都太好了,如果他们也跟着丹叔一起卸任的话总觉得有很多遗憾。
What I love & hate:
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感情戏以及一些女编剧对于剧本的影响上(我猜的),会谈到我对剧情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理解。
1. Blofeld告知五年前事情的真相,邦德意识到玛德琳并没有背叛他,然后去挪威找玛德琳,磕磕绊绊地向她表示歉意并且重新示爱的那一段真的看得我无声尖叫。我印象里邦德应该从没有也从不会这么表白,可是丹叔的邦德偏偏就这样做了,这么老套的剧情都能被他演得那么自然,respect。这里的自然是指对于这个角色来说,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他这样表白是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略带幽默和一点点生硬(毕竟邦德从未有过类似的经历)的语气也很好的化解了场面的狗血和尴尬。"I have never regreted any moment that led me to you" 谁哭了,我哭了????
2. NTTD完善了玛德琳的背景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完善了《幽灵党》,我们终于得知为什么她也是一个damaged person,以及作为两个damaged persons,她和邦德在一起是多么相配。稍微发散一下,对于玛德琳这个角色的刻画让我想到了Josh Brolin和Elizabeth Olsen主演的电影《老男孩》,童年的经历使两部电影的女主们都渴望父爱,并且形成了一种有点儿“圣母”的,看见个damaged guy就想上前救人家的人格,长大了之后爱上伤痕累累的类似父亲的老男人(嗯,《老男孩》里甚至就是父女乱伦)简直再合理不过。巧的是,两位女主从事的职业也都和治病救人有关。玛德琳的性格也解释了为什么她可以这么快就原谅邦德,甚至早在挪威之前可能她就原谅了他,毕竟上火车的时候她还在问他,怎么知道他是否平安无事。
3. 玛德琳的秘密以及她为什么一直瞒着邦德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点。当Blofeld说"when her secret comes out, it will be the death of you"时,这个秘密是指Safin和他爹以及她的关系。玛德琳在挪威也说了,本来五年前她是准备带邦德来这里的,对应了"I will tell you all my secrets"。至于为什么邦德得知了这一切就会陷入危险,原因如下:Safin隐约拿邦德威胁过玛德琳(威胁她喷nanobot香水那里,场景人物切换很有意思),而邦德如果得知了Safin和玛德琳的过往肯定会去干掉他,这样一来Safin也不会保持被动,两个人必有一人会over。不过,从一种诗意、审美的前后对照关系来看,玛德琳的秘密则指的是Mathilde是邦德的女儿,当她说完"She has your eyes"的时候,正好导弹飞过去炸了小岛,Blofeld简直大预言家,无意中一语双关一语成谶。
至于玛德琳为什么一开始不承认女儿是邦德的,我觉得这里体现了一些女性编剧的细腻感。玛德琳的否认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些追妻火葬场里虐老公的手段(所以说编剧是真的去晋江进修了吧……),假意开玩笑不承认,就想看邦德跳脚。邦德应该也领会到了她的意思,甚至顺着她开了个玩笑说"what are you going to show me, another kid?"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后来Safin跟他直接说啊这是你女儿的时候邦德并没有显得很震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剧情真的经不起推敲。当然往深了想,编剧可能也是在探讨邦德是否有资格做父亲这个议题,所以才让玛德琳进行否认。毕竟,是邦德不信任在先,没有尽到陪伴妻儿的义务,这样的男人,真的可以做父亲吗?直到最后,邦德的所作所为才让他在父亲这个意义上得到了redemption,终于有资格成为一名父亲……????我真的编不下去了(都是编剧的锅!!!好好地搞什么不行,非要拐弯抹角泼狗血,逗观众很好玩吗orz
再讲一个有点好玩的题外话,感觉不是女人写不出来的那种,就是邦德和玛德琳在Belmarsh走廊见面的那个场景。两个人一个旁边是Tanner,一个旁边是Nomi,演绎了标准的男僚机和女闺蜜,Tanner在那儿吧啦吧啦这五年我们都在监视你老婆啦她一直很compliant所以言下之意:你是不是错怪她啦赶紧给我和好etc.,Nomi则是从厕所就开始类似陪闺蜜见前男友的各种打气环节,什么等你做好准备啊,待会儿(帮我)给他点颜色看看啊,意思是别太心软不要那么快原谅他也别让他看出来你还爱他hhhh完后Nomi和Tanner两个人还一起吐槽刚刚气氛好尴尬,萌死我了。
4. 这一部的各种flag真的好多,说好听一点就是前后对照前后呼应,一些poetic & catharthic moment。前面玛德琳的秘密算一个。还有比如玛德琳五年前五年后都和邦德说她要回家,而邦德居然真的还就记得她的这一句话(以及她隐含的意思)。妈妈问小玛德琳,"is it a killer you love",本来指的是她爹,但是也可以指邦德,妈妈的话预示了玛德琳一定会爱上一个杀手。Leiter在牙买加找到邦德的时候说我还想和之前每一次一样,回到家然后和家人吹嘘自己又拯救了世界,这里邦德完全嗤之以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邦德也完成了和Leiter一样的宿命。不过这么密集的前后对照我个人认为其实不太适合放在一部电影里,也许载体换成文本,甚至电视剧,都会好很多;三个小时之内要往观众脑袋里塞这么多东西,并且要求他们看出这些connections虽然不是完全不现实,但也会让整个剧情显得十分刻意,毕竟电影的艺术在于showing而不是telling。
What I hate:
结局。
1. 邦德这个人物本来就是fantasy,他不应该在荧幕上死去。丹尼尔的邦德虽然来到了完结告别篇,但他不是金刚狼也不是钢铁侠,后两者有漫画体系的加持可以随便活随便死随便改变世界线,而邦德小说是episodic的,邦德这个人物是timeless的,观众去看邦德是寻求escape & fun,这个结局真的有点用力过猛了。
2. 最终决战的漏洞实在太多。我能想到的有一个就是Nomi在带出玛德琳母女之后为啥就在那个小岛上干等着???出发的时候,M明明说了他们这一行有三个任务,杀死Safin和俄罗斯科学家,摧毁基地,救出人质,我感觉他们俩后面都忘了Safin还没死呢!Nomi完全可以把玛德琳母女安排在小岛上,自己冲回去(这才应该是一个特工的素质啊),然后正好撞上要开枪的Safin,把他干掉。这不就皆大欢喜了。总之,邦德的死亡完全让人无法接受的原因有一个就是从剧情上来看就没有说服力,没有一个“不得不死”的理由。虽然我也不喜欢复联四搞死Tony,但是复联四在把人逼到绝境这方面做的真的要好不少……
3. Safin毁灭世界的迷惑动机很多人都说了。此外关于放走Mathilde那一点,还有前面他和玛德琳在poison garden叨逼叨的剧情真的看得我两眼发懵,我感觉好像在暗示Safin炼铜,然后呢以前是玛德琳现在是她女儿(跟Mathilde说我就在这儿长大的你以后也会???),所以要把玛德琳关起来,表现不好就直接一剂nanobot(那个红管),然后给别人养孩子?????变态来了,变态真的来了。但是这一剧情对于后面的发展基本没用,直到他突然冲出来给了邦德几枪,我才反应过来那个红管是干什么的。然后他跟邦德说,"this is the choice you made",我才反应过来对应的是之前这俩尬聊的时候,Safin说你放过我的基地,我就放过你和你的女儿,也就是说如果邦德选择无视国家和世界安全的话他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但是他没有这么做,所以Safin也就不会放过他,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这也……太绕了,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拔高了邦德死亡的意义(确实是为了国家为了世界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儿女情长),但是为什么这种情节(包括邦德身上的nanobot会一传十十传百无论如何都会害死妻女)要观众自己看完电影琢磨出来啊……这已经是编剧的失败了。
4. 邦德必须死有多大程度上是丹叔的主意我们不得而知。虽然丹叔十五年的付出令人敬佩,但是非要搞一场盛大的葬礼作为自己的谢幕是否违背了演绎的初衷?当演员本人凌驾到角色之上,无论再好的编剧都注定圆不回来,因为丹尼尔邦德不是詹姆士邦德。还有很多外网评价说这一部邦德充满了Woke Culture和#Metoo的痕迹,我虽然本人赞同女权主义,但难道james bond非得是一个“好人”我们才爱他吗?我们爱邦德,正因为他是一个反英雄,是一个flawed character,是一个bad-ass misogynist,是男权形象的终极幻想,always in action, always wins。他的魅力来源于他的缺点,而一个“洗白”了的邦德,一个monogamous的邦德,一个“好父亲”邦德,还是邦德吗?
在油管上看到很多主创采访,基本女演员都有说感谢丹叔,正是他的据理力争才让邦德电影“变得”更加与时俱进,更加feminist。但是与时俱进真的是观众想要的吗?我又联想到Coulson在妇联一的那句话, "sometimes we just need a bit old-fashioned"。NTTD里面也有一段我看着起鸡皮疙瘩的戏。Safin的控制中心还保留了一些上世纪的设计,Q提醒邦德可能会有些复杂,需要很多switches,没想到邦德三下两下就弄好了。这里让Q表现得像个ZGen,习惯了操纵屏幕和智能工具的他,在机械电力这方面实在比不过邦德这样一个旧时代的老人。所以,旧的东西可以完全被否定吗?
有一个采访问道,“Is there something you feel like you have to constantly correct people about Bond?” 丹叔回答,“No more Bond girls. They don't exist any more. I mean, they may exist again, but not in my movies.” 这话就说得很巧妙,一方面,他的邦德都被搞死了肯定没有邦女郎了,另一方面,最后一部里确实没有什么邦女郎,只有亦师亦友的ally(Paloma),惺惺相惜又忍不住互相较劲的同僚(Nomi),以及Mrs. Bond(老婆和过往one-night fling类型的Bond girl肯定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