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年会不能停!》是2024年开年的国产电影爆款,影片生动翔实的描绘了当代打工人的职场现状,说出了当代社畜心酸的心声,上映后引起热议。影片中不少金句和台词为影迷津津乐道。
《年会不能停!》剧情主要围绕主角胡建林(由大鹏饰演)展开,他是一个原本在工厂工作的钳工,在集团裁员之际因为一次阴差阳错的机会被调入了集团总部,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金领员工。这个意外的角色转变让胡建林与公司文化格格不入,但他却因种种原因不仅没有暴露身份问题,反而还歪打正着地连连升职。与此同时,人事经理马杰(白客饰演)由于涉及这次“错调”事件,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不得不协助胡建林隐瞒真相,并在公司内部进行各种周旋。两人之间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从普通蓝领工人到互联网大厂高管的身份转换中,胡建林也经历了成长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影片通过轻松幽默的手法探讨了职场规则、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与挑战,同时也融入了对现代社会企业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影片为了制造笑料,设置了普通员工和领导角色互换的桥段,在在当今社会是荒诞的,然而在六十年代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创举,这就是著名的《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鞍山钢铁公司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原则和内容体现在毛泽东于1960年3月对鞍山市委报告的批示中所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具体来说,“两参一改三结合”指的是:
“两参”:职工参加管理、技术人员参加劳动。强调企业内部民主管理,让工人群众参与企业管理决策过程,并鼓励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增强工农联盟和知识分子与工人的紧密结合。
“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方法。倡导在企业内部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打破陈规陋习,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三结合”:即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共同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研究、决策和实施。
毛泽东将这种源自鞍钢经验的企业管理方式誉为“鞍钢宪法”,并将其作为全国国有企业学习和推行的典范。它反映了当时中国探索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以及在企业管理领域寻求符合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尝试。尽管在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经历了现代化和市场化变革,但《鞍钢宪法》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群策群力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影《年会不能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人心的故事,巧妙地将“鞍钢宪法”这一历史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成功构建了一部富含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企业题材影片,生动展现了鞍钢宪法提倡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民主管理原则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影片中有不少桥段体现了《鞍钢宪法》精神,主角胡建林原本就是一名工厂技术工人,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年年都是优秀员工代表,对待技术一丝不苟,然而阴差阳错成为了企业的管理人员,将技术工人的见解融入大企业管理,这便是“工人参与管理”。主角当上领导后在一次经验交流会上要求企业高管要亲自动手实践,自己做打钉子的锤子,这便是“干部参与劳动”。还有“一改”体现在影片中主角三人团发现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没有逃避,而是有主人翁意识,宁可粉身碎骨也要和集团坏势力斗,将企业不合理的问题在年会上提出,一定要改革和剪除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影片中最大的矛盾便是董事长和副董关于经营企业的理念之争,董事长想要少裁员保住配件厂,但是副董事长为了追求企业发展节省成本想要关厂裁员。其实二者的争论没有对错,关键看是在什么立场。这让我想到了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国企原本养了大量铁饭碗的工人,但是市场经济的到来加剧企业竞争,让原本臃肿的国企难以为继,不得不裁员减少开支,导致大量员工下岗。归根结底,企业是否裁员是由企业性质决定的,是姓“资”还是姓“社”?
《年会不能停!》中的许多角色塑造鲜活饱满,尤其主角三人团身上所体现的主人翁精神和创新求变的决心,正是对鞍钢宪法精神的当代诠释。导演通过对年会筹备过程中矛盾冲突的细腻描绘,深入剖析了企业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以及如何在尊重专业、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革新与发展。电影中,无论是管理层的自我反思,还是普通职工的智慧闪光,都充分展示了鞍钢宪法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理念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年会不能停!》是一部成功融合工业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元素的佳作,它借助影像的力量,让《鞍钢宪法》的精神内涵跨越时空,照亮了中国企业在新时代下的发展道路,有力地传达出对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