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提前看过影评,倒没对故事本身期待值过高,看完后反而是预期外的惊喜。片中构图精妙但充满人情味,场景光暖而明媚。只是有时台词的衔接和情绪转折有些生硬,制造的职场困境又显得过于朴素且与时代脱节。

但我想从短评中其他观众说的“闲笔”伊野先生,谈谈个人理解中这看似脱钩于时代的亲子隔阂。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反而很鲜活且充满记忆点,可谓“闲笔不闲”。东京大轰炸把他的家人和归宿烧得一干二净,他因为从桥上翻进河里逃过一劫,而活到快入土还是一无所有,来到桥上差点乘着醉意翻身一跃,却被正在巡逻的年轻巡查拦下,巡查小哥笑着对男主娓娓道来老人的前尘往事。也许桥与河水不是温柔的,但人情却是温柔的。此时又突然想到牧师说伊野是“天使”——上帝也不会让儿时救了他的现在反而伤害他。

“你们做警察的那时候(大轰炸时)干嘛去了!”

“伊野先生,我那时还没出生。”

这段对话我也很喜欢。生活在战时的老人们注定要与他们的子孙辈,出现相比和平年代的亲子们更强的代沟,就像那不再是生活必需品的足袋。年轻人永远不能亲历老辈遇到的一切,而老辈也不会且无法强迫他们共情自己,反过来也如此。就像儿子无法理解一生从不摆架子的母亲,为什么老了反而想任性一次,为什么会因为措手不及的失恋而尤其难过;母亲也无法理解精英儿子这个“开人的”怎么会比“被开的”更纠结难受?

结局看似淡淡的,在我看来却是亲辈对子辈无偿的爱和子辈对亲辈的理解与感恩,达成了亲情中最为圆满的两情相悦。你说这未免显得高高在上,但现实中有几多亲子能做得到这一点?

(如果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欣赏此片,也许会有不同理解,交给其他观众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