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很妙。片名是叫“菊次郎的夏天”,菊次郎应该是主人公,但我们似乎一开始默认带入小男孩是菊次。由此,我们可以探究导演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

小男孩去找妈妈,这是导演的一张温情牌。小男孩从小没见过爸妈,爸爸死了,他便踏上了寻找妈妈的道路。正男一直板着个脸,一开始什么表情也没有,将情绪都藏在心底。菊次郎一开始见到他就说“好阴沉的小孩”。随着故事的发展,正男的表情也丰富了起来。我们发现正男也只不过是一个小男孩啊!他有喜有悲,有失落伤心难过,也有高兴激动。只是一直以来他没有人可以表达,倾诉,于是他便藏在了心底。是菊次郎的出现,是他们的旅途,是那些情感的连结使得他感受到了情感的释放。在最后正男跑上桥之前,他留下了一个动人的笑脸。

在整个旅途中,菊次郎的人物形象是最丰富的,也几乎算是是唯一的圆形人物。他的情感在变化,他的形象在丰满,由此也能看出他确实是主人公。在他身上,导演反应的是一类人的形象,我愿称他们为“极端爸爸主义”。因为在一开始,我在菊次郎的身上看到了无数与很多父亲相似的特征,那种自大的中年男人的特征。自以为是,自私自利,逃避责任,怪罪他人等等,这些特点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因此当它们组合到菊次郎的身上时,我们总能看到某些人的影子,或许也有我们自己的影子。从另一方面看,他也像个没长大的孩子,用自己的脏话和逞强作为保护罩,抵御这个世界。当然,片子表达的情感变化也很经典,从一开始只知道满足自己到后来与男孩感同身受,逐渐变得为他人考虑,与男孩产生了情感联结等等。他去养老院找妈妈时,我们便意识到他心中的那个地方终于被柔情触动了,他的情感也不再单一,在逞强的行为语言背后,我们看到了属于他的温柔。这种改变无需多言,这部电影的经典程度已经证明了几乎每个人都能被触动。

全片都没有很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渲染,而是一层层地铺在观众心上,让观众一点点浸入到情绪中。因此这样的偏文艺片的片子并不会让人留下很深的情感记忆,反而是像一阵风轻轻吹掉心上的一点灰尘,留下淡淡的痕迹,却足以让人回味很久。

无论你认为谁是主角,那点小小的温情能留下些什么,也就足够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