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侯孝贤的作品,影评浏览下来都颇有文采甚至晦涩。这是我看的第三部侯导作品,第二部是《刺客聂隐娘》,本片虽没有那么晦涩,但不也算audience friendly:有限数量的长镜头组成了全片,剧情比较支离破碎,对白是台南local下里巴人的气息,再加上看的版本没有字幕,听着台语和国语的混合,也算是神奇的观影体验
要是真的写一篇认真的影评,拉片分析是少不了的,本片的镜头语言是那么的独特而出色,我做不了这样的工作,也已经有很多专业影评人做过这件事了,读起来再次感叹:不愧是侯孝贤的作品,不愧是看侯孝贤作品的观众
我只能谈谈情绪的,朦胧的,全片渗透出台南湿漉漉的气息,琐碎,记录性,缓慢,平庸。侯孝贤是浪漫的,他穿插着拍行进的摩托车,拍行进的汽车,拍火车。人的生活也在不断移动,做着改变,却似乎无力地逃不出命运的怪圈。没有惊喜,没有幻想中突破性的变革,只有对湿漉漉气息的习惯,不断习惯
我喜欢这种情绪,毕赣想必从侯孝贤作品里有所启发,真实世界的人,那些逐渐不再年轻的,或是逐渐失去热情的,不过也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我也是,人性如此,不自觉地习惯于稳态,内心受着某种潮湿的隐隐折磨,却也不执着于更好的理想状态
所以我在乱七八糟的写着什么呢。一个月之前看到一位影视博主推荐,把本片加入watch list. 今晚不知怎的就很想刷掉,也许是《南国再见,南国》这个名字太浪漫,又有点残忍,也许我一直很遗憾没能去台湾,也许是今晚注定是我和本片的缘分,也许是我在给近日生活可能要做出的改变做点自我增加勇气。到底是电影给我的启发和震撼多,还是我主观刻意地赋予电影对我个体的意义呢
无论是哪种都好,说到底,我喜欢这个名字:南国再见,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