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昨晚发现谢盈萱的新剧上映了,看了几分钟,再看到导演是刘若英,我心里想这部片子应该不太行,应该又是一部无法超越《俗女养成记》的剧。

当我看完以后,我应该跟导演和演员们说抱歉,原来这就是偏见,这就是狭隘。原来我如此地向往成为陈嘉玲,一个幸福、幸运、永远有后盾,可以所心所欲的女生。但当我看完这部剧,职场的委屈、独自赡养亲人的痛、两性关系的脆弱,是那样的真实,那样地刺痛了作为观众的我。这世上有几个陈嘉玲?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苦衷,就像苏菲说的。

都说台剧是next level,这部剧更是,因为能如此纯粹地围绕父母与子女展开故事,不用通过爱情、两性对立、阶级对立、狗血闺蜜等等补充情结。看到年轻的乐爸照顾乐乐,长大的乐乐照顾乐爸,让我想起来初中读龙应台的《目送》。

当乐爸说出那句:“不要送我走",镜头切换到年幼的乐乐跟爸爸说:"不要送我走“, 父母与子女,像一场轮回,春华秋实。

我看到后面的时候,有一个私心,就是离婚了不要复合,即使乐爸走了,可以去新加坡了,也不要回头找男人好吗?有两点需要阐释。

第一,当没有离婚的时候,一个男人不愿意肩负起另一半父母的赡养责任时,伴侣的存在有何意义?就像他只喜欢程乐乐在他低谷时给予的脱口秀幽默快乐,但当他处于职场圈层时又嫌弃乐乐的不体面的工作。在追悼会上,明知乐乐的经济有问题,还在口头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没有直接提供实际帮助。 很垮,很垃。

第二,感谢塑造这样的一位角色,很普通,不幸运,不寄希望于任何人(尤其精英老公)且不道德绑架。她面对了来自生活真实的尴尬与痛苦:

嫁给比自己条件好的男人会被婆婆瞧不起(即使老公很喜欢你);

生活并不会因为你有正义感而眷顾你;

我们会篡改记忆自己骗自己;

职场里不要指望别人会因为你的私事而影响利益;

不要相信男人说他和你的父亲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各有各的苦,痛苦无法被比较;

无论多么骄傲,面对生计时,独立的人都要学会委曲求全

······

我觉得这个角色有给我勇气和力量,因为在虚岁25岁的年纪,我会假设未来的男朋友会给我什么样的帮助,我会觉得无法真正一个人在外生活打拼,我会想能高嫁也不错啊,找个势均力敌的OK。因为一个人独自面对生活,真的有点累,好像找个避风港躲一躲,就像女主角独自一人照顾父亲,她常常独自、独自地有那些不该有的想法,但我们都能理解她吧。

她比我厉害,她都没有找老公求助,是我的话,甚至就会动摇放弃脱口秀的工作,当个富太太在家,用老公的钱找护工照顾父亲了吧,自己和老公飞去新加坡,一年回个几次?

十几年前我看台剧,女生都很悲惨的,和程乐乐的原生家庭差不多,但是她们得肤白貌美,即使再坚强如《下一站,幸福》里的梁乐橙,也要被男主角霸道地保护,以及男二号“卖花的”。或者傻白甜如袁湘琴,还有无论工作能力在优秀,都要因为男人、结婚而苦恼的程又青。

但《忘了我记得》,程乐乐,完成了被抚养、去赡养的闭环,独自。

就在今晚,我又刷到了林依晨怀二胎的新闻,都在夸赞她气色很好,但我心里是恨铁不成钢啊,在我心里,她没有人格魅力了,既不像袁湘琴,也不像程又青,她们哪个会为出轨的老公去高龄生儿子啊?林依晨,你真的让人失望欸,在《不够善良的我们》里面的演技,你失去自己,失去灵魂了知道吗?

我好庆幸,这个剧里面,张凯的篇幅不多,并且在离婚后就没有后续了。

两性,绝无法与亲情抗衡,人生是自己的一场修行,父母与子女,是最大的牵扯。

女人,不寄希望于男人,不寄希望于任何的高嫁,如果连父母都不爱自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那就卯足劲去享受生活的所有风雨。

我们不需要漂亮、精致、优雅,生活本身起伏不定、波涛汹涌,我们要学会战斗,像脱口秀舞台上闪闪发光的程乐乐,如果不痛苦、不经历,何来故事可讲,何来笑看风雨,那就没有人格魅力。

感谢这部台剧,大部分人都不是俗女陈嘉玲,我们普通地、情绪地、坚强的面对爱与痛。

给刘若英道个歉,昨晚我写了个评论,说刘若英自己没活明白,拍的剧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好多年前,那会我还上初中?看到过一个新闻采访,刘若英说她婚后和老公分房睡,各自有各自的活动区域,那会我心里笑她是没有找到真爱,不紧紧相拥生活的算什么爱情呢。那会我认为她是委曲求全随便结婚。现在我虚岁25,我应该笑那个时候的自己吧,把爱情错当成人生的解药,人这辈子跟谁过,最重要的都是跟自己相处,都没有出轨的必要。

两性,就是搭伙走向生命的终点。

谢盈萱,摩羯座,四十多了吧,不婚不育,你是我的榜样。我金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