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在美国上大学的中国人,对制片要求改片、现实与理想、人际关系的不断疏离中的挣扎。影片中有大量旁观视角的长镜头的出现,附加黑白色调十分有质感,凸显了主人公与世界的剥离感。同时也正是如此之多的问题相互杂糅,使得最后一幕Ginny在逆流人群中不断向前的步伐无比难得。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音响素材十分特别,对渲染气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姚子威导演的本部作品一共筹备了五年多的时间,在日新月异的当下一个剧本存在五年之久却没有丧失生命力,足以体现迷惘已经作为年轻人的主要问题出现,本部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却算不上遗憾。

在电影放映之初黑白色调真的十分吸引我,因为追梦的道路不需要细说所有人都可以明白那段日子是没有多少色彩的存在的,但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时刻,画面会瞬间变成彩色,无论日子有多么惨淡也总会有短暂的一束光的出现,而后继续迷惘我觉得更能够符合当下人们的现状。迷惘之所以痛苦正是因为希望与绝望的交替出现。当然此举需要在融合度上下功夫。

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导致片子冗长,在平遥观影的我们大都十分疲惫了,很好睡是部分观众对它的评价。可我却认为正是因为长镜头的接二连三的出现才使得前半段的感情线十分明朗。Ginny坐在窗台抽烟,身下是来往的车流,那一刻对当下的不融入感不知所措感十分强烈,就同浮在空中的高楼一般。在影片中Ginny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并非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她清楚的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可是怎么也搞不清自己很想要什么…这并非是一个人所出现的个例,第一个男生的出现(不记得是否叫CJ了)就从我的视角看来这无疑是一对相互崇拜的灵魂伴侣, 可当女生问如果有天我离开了你怎么办?男主说离开就离开吧。自此之后男生便再也没有出现过。Ginny交了新的男友跟男友的朋友们一起吃饭,但能够重复出现的朋友却少之又少,因为矛盾他们分开了除了拿书再也没有见面。在最后一顿晚饭中男友不知道ginny不吃巧克力Ginny也不知男友会做饭,在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疏远,谁没了谁都不会难过,很多人在意这个问题出现在纽约其实重点并不在此,他有拍繁华的地方也有贫瘠的地方,这里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的城市你我生活的城市,这是存在于共性之间的问题。

在Ginny的生活中巧妙引出了女性问题关于社会生活和家庭。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并不单一来源于男性还来源于女性,男性的矛盾来自不了解,女性与女性间的矛盾来源于自以为了解。Ginny在与领导参加酒局时会遇到同性恋资方的骚扰,她只能一次次的落荒而逃。在恋爱生活后,尽管Ginny所享受在一个类似于包养的生活之中,但他要面对的是做不完的家务一直打游戏的伴侣。曾经无论如何也不能放下的梦想,到最后还是在家庭中破灭。十分幸运Ginny迎来了觉醒,没有成为男性伴侣的附庸。影片经常会出现街道、地铁站一个又一个无比普通的画面,就像追梦者对功利世界的一个旁观一样。在最后一幕中,Ginny在倒退的人群中不断前进,甚至前进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借用一句最近刚看到的话,人生要有偏航的勇气,还要有在规则之外的精神自由。

曼岛是纽约真是存在的地方,那里有医疗教育等等,到达了那里生老病死或许都不需要再出来,可那里必然不是一个追梦者梦想的彼岸。导演说拍这部作品的最开始是为了能够干翻纽大和歌大的同学,当我听了后觉得很奇妙,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特别的梦想。“我投了一百个电影节,我以为我要开始环球旅行了,没想道无一入选”影片中的这句话一直支撑着我,不去做一个那么聪明的人。

不能祝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有多种色彩,但我希望每个人都会有个梦想,哪怕梦想是没有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