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一起,粗略划分到励志商业片这个类型。从业余导演转型套公式交答卷这个角度来看,两者都是优秀的尖子生,一出手秒掉很多文而不学、自作清高的专业导演,考出了相差无几的高分。

但是,同样是商业化+励志片,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性别议题。无论褒贬,很多影评为了凸显专业刻意回避这个议题,但这并不是个老套无聊的问题。镜头语言也是语言的一种,而语言就是思维和文化,所以没有不包含意识形态的镜头,所以电影里所有的东西都和这个问题相关。

尤其是,作为主导主演的贾玲的人格给“新”的“一无所知”的关于“女性是什么样”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而韩寒,真是男人中的男人,典型的男人、完全的男人、彻底的男人。

《飞驰人生2》不是主要演员没有女性,而是你在这个电影所创造出来的世界里放眼望去,连路人都没有女的。然后丑陋的男人、丑陋的道具和丑陋的建筑,一起构成丑陋的场景。这都是具体的“男”。

抽象的“男”在于这部电影的两个母题——一是梦想与现实的对撞实验,二是人与机器战胜自然(这个“人与机器”在电影中是车队和车,芭比里的比喻是更有美感的总结,男人与马)——这两个母题简直是几千年父权制可恨可笑可悲的缩影。

梦想是年轻男人也就是儿子的跃跃欲试,现实是中年男人也就是爹的油腻虚伪和轻浮。

两者都是令人发指的空洞。甚至电影中的反派,那个叶经理,代指一切想做爹却做了狗的男人,也可以借“梦想与现实的对撞实验”这个母题来洗白。男人怎么会有错呢?

第二个母题则是完全的视听效果、镜头语言,电影最后三十分钟的高潮戏,完全是陈词滥调的公式,但是父权制给每一个人洗脑,所以即使你知道他在讲什么,生理性的心潮澎湃仍旧不受控制,就这么来了。

赛车手和领航员,是男人的友谊,总结为一种“战友情”;然后他们开着自己制造的赛车,总结为“机器”或者“马”;驰骋在天山悬崖冰雹中,这是自然。

但自然不是一个“被战胜”的东西吧?这种强大的、混沌的、原初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被拟人为“女性”。因为战胜者是有正义与否的二元化分的,所以高维的自然被降维成“邪恶”,用以代指女性。

反正最后那三十分钟高潮戏,就给我一种很恶心的感觉。虽然我激动了、肾上腺素上升了、视听享受了,但这些只能让我更恶心。

因为我会在这种时刻觉得自己变成了父权制文化的巴浦洛夫的狗,流着口水。很挫败,所以恶心。即使自认为觉醒得很彻底很到位,但在这种时刻我会被再次提醒,女性主义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崭新的巨大挑战。它不是一蹴而就、一了百了的,而是没有尽头的。起码现在,我没有摆脱后面的追兵。

所以总结来说,这部电影是从具体到抽象,全方位多层面的“男”。

含男量太高了,真的是太高了。

韩寒蛮有才吧,他以前的电影我都看过,真的进步很多,一些导演的基本功。但是这一切都是让他进化成一个“更好的男人”而非“更好的人”,而最好的男人也不等于人。

讲完《飞驰人生2》来讲《热辣滚烫》,从对比中更可以看出后者的好。

甚至我的感受是什么呢?毫不夸张,这两部电影放一起,我会很有信心地觉得——女人拯救世界。

贾玲和杨笠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很爱笑,性格和气质其实也很温柔,并不像很多网上的“激女”那样具有明显的攻击性。

包括贾玲在电影里的角色,乐莹,其实从头至尾都很“温柔”。

她表层的性格没有变化,没有呈现出现在网上很流行的那种营销号写手爽文(尤其是过年期间这种文更多了)。按照俗套又流行的观众期待,讨好型人格的乐莹逆袭了,应该一拳打爆这个世界才对。但是她并没有。她直到电影结尾都是温和的,笑着说“我不爱吃牛蛙”这种不痛不痒不伤人(男人)的拒绝。

但是我很震撼的一个细节是什么呢?

就是拳馆老板那个角色。从一个唯利是图、空洞虚伪的男人,变成一个坚韧又柔软的人,他才是整个故事中前后转变最彻底的角色。

用主流逻辑来理解,这是温柔真诚的乐莹潜移默化感动了他。但是我原创性的震撼在于,这是一种全新的,属于女性自己的革命性力量。

我之前看了一本书,《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这几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电影《热辣滚烫》带给我的感性顿悟,佐证了这本书的核心论点。

所有的男性力量,都是“向死而生”的,就像《飞驰人生2》最后那三十分钟高潮戏份所呈现的姿态一样。

“活”是假的,是父权制画的饼。

这本书里体现了上野的晚期观点。她认为女性力量是唯一的,也是人类几千年历史中从未出现的“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一种生发于平常、琐碎和无聊的力量。

但女性力量还是一点雏形都没有的,包括女权主义者也不过是在模仿男人的姿态。我对电影《妇女参政论者》里“战争是男人唯一会聆听的语言”这句台词印象很深。包括我以前幻想的女性力量具像化,也是蓬勃强壮的肌肉、碾压性的热武器、精致利落的冷兵器……本质上没有全新的想象,不过借用敌方的素材,师夷长技以制夷。

上野所说的“生发于平常、琐碎和无聊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温柔妻母以柔克刚吗?我的想象力太局限了。

然而电影中乐莹这种性格和《热辣滚烫》呈现出来的整体风格,启发了我。

——说是励志片,但乐莹并没有做了不起的事情,她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或者说父权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她没有趁着拳赛结束结婚、找工作、生孩子、送孩子上重点小学……什么也没有。她只是笑着跑向了下一条路,在路灯下前往第二天。

电影中还有很多细节。比如乐丹作为妹妹,自私、泼辣、出轨、离异带娃、没体面工作也没稳定收入……可以说是把男权负面buff叠满了。但一切都是轻飘飘的,创作视角没有向观众传递任何道德职责,就这么轻飘飘过去了。乐丹是生龙活虎、鲜活生动的,她过着自己的日子,既不被表扬也不被批判。

单就这么一个微不可察的细节,就是父权的电影史上极难得的。

甚至豆豆、雪琴、妈妈这些小配角,唯利是图的打工女、喜感的小三、又坚硬又柔软的妈妈,都是好可爱的女性角色。虽是各有各的毛病,但是都好鲜活好生动。

她们和乐莹,都是生活和生活中的人,而不是主角配角,正派反派。

这就是女性力量。

这就是女导演。

这就是电影的未来。

这就是艺术和人类的未来。

(我开始上升)

我在观影前期待不高,因为女权意识比较重的第一批观众已经有了一些反馈,说太多不敏感的失权细节,简直厌女大染缸。但是看完电影我倒是对此有不同观点。

比如闺蜜抢男友,又比如女学员健身划水、花痴教练,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烂梗,观众已对这些剧作模型形成了膝跳反射。

刻板印象的好处就在这里。摄入这些信息不需要动脑子,因此可以节省观众的思维成本,将主要功力放在核心论题上。

毕竟父权制文化是方方面面的,是根深蒂固的,而电影只有120分钟。

所以我看完电影不会觉得贾玲在偷懒,使用这些带毒的老笑料老模型。她只是作为一个导演,背后肩负太多资金和人员的责任,有不可避免的迫不得已;另一方面,她已经在可能性里做到了最好。比如没有让一个热裤吊带浓妆网红脸的女演员来演雪琴那个角色。

真的一切的一切都在为男导演铺路也为女导演设阻。那些巴浦洛夫的狗的套路和模型,简单粗暴而极其有效。

甚至不易察觉。

比如《飞驰人生2》结尾那段高潮戏,其实就是高海拔拉力赛啊!我说这段戏“男权”肯定会被骂“为了打拳毫无逻辑地强词夺理”。

但是那些发动机震耳轰鸣的引擎声、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紧张刺激、整个在危险和极致中追寻意义的观感……不是父权又是什么呢?

朋友提出一个性转的提问:如果《飞驰人生2》这部电影的所有制作人都是女性,女演员和女导演,故事本质变成了“女人和马”。那这样,你还会觉得这是一个烂片、还是会骂吗?

我不假思索:那就是大女主戏啊!

关于这个问题我写过很多文字了。戴锦华会管“女人与马”里的女人叫做“代行父权之母”,而不是女人。它只是简单粗暴地复制了父权制暴戾恣睢的逻辑,而非创作了新的逻辑。

不过话说回来,大女主戏是女性主义现阶段必须且必要的——笑死,说的我们好像有大女主戏一样。

如果我们把完全性转的《飞驰人生2》定义为大女主戏,我们没有的。

我们只有《甄嬛传》。

(没有说甄嬛传不好的意思,它的女性角色塑造挺用心的,我愿意用一百个许沁换一个甄嬛——我好卑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