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大约十年前,还在中学的我看了《交响情人梦》,当时只觉得剧情搞笑夸张,如今研究生毕业,在学术圈走了一遭,再看这部剧,忽然就理解了其中的深意。虽然是在音乐大学发生的故事,但是其中的许多情节放在学术圈也毫不突兀。
1. 即使是璞玉,也需要有人精心雕琢,才能大放光彩。因此专业的指导非常重要。
千秋因为去不了欧洲,得不到指导而打算放弃音乐,与野田妹的接触让他重燃对音乐的热爱,休得列杰曼的教导让他振作起来,获得指挥的机会。
尽管野田妹天赋出众,但故事开始时,她只是随意地弹着动人的钢琴,如果没有千秋和休得列杰曼对她的引导、培养,她很可能只会成为一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
我在读研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缺乏专业的指导,研究陷入困境,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学术。当然我没有主角那么幸运,最终还是离开了学界。
2.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你会多次怀疑自己:是否要继续走下去,一直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最终能支撑你一直走下去的只有热爱。
一开始野田妹只是自由地弹着快乐的钢琴,她从未想过参加比赛,质疑为什么别人都要求她进步,去追求更高的水平。休得列杰曼说如果她不能学会从正面面对音乐,就不能真正享受音乐。
因此她开始读乐谱、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揣摩其思想。放弃对技法的苛求,而注重表达情感。她开始真正享受演奏音乐,并将快乐传递给听众。音乐已成为野田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表面上看,野田妹一直在追逐千秋的步伐。但事实上,音乐才是她的首位,她从未想过为了谁而放弃音乐。
3. 学术需要百分之百的热情与投入。
休得列杰曼指导千秋弹拉二时,要求他对音乐更热衷、更投入,“不尽全力,我是不会原谅的!”

千秋与野田就是在互相追逐对方的过程中,不断攀登音乐高峰。
此外,千秋与S乐团成员的关系也非常重要。S乐团给千秋提供了指挥的机会,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尊重音乐”,千秋也指挥S乐团成功演出。之后组建的R·S乐团更是众人合作的成果:千秋有号召力,清良提议组建乐团,并联系成员,峰是乐团的精神领袖,彩子预订场地,还有擅长会计的成员,以及负责宣传的乐评人和杂志编辑。正是大家齐心协力,才有之后精彩的演出,才能互相成就。
这份情谊超越了时空。千秋来到巴黎后,依然保留着S乐团的合影,S乐团的成员也一直关注千秋的指挥比赛,在千里之外送来鼓励和祝福。

即便成为了职业音乐家,前路也未必光明。《最终乐章》中巴黎的卢马列乐团展示了许多职业音乐家的困境,工资太低,需要打零工来维持生计,长时间打工导致缺乏训练时间,演奏水平下降,陷入工资进一步下降的的恶性循环。
但是当我看到乐团成员在出租车里等待下一位乘客的间隙练习双簧管,在孩子们的吵闹声中拉大提琴时,还是会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打动。
当初对学术满怀热情的人,有几位能从本-硕-博一路读上来,直到最终拿到教职。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入学,但教职数量没有增加太多,更别提著名学者几乎十几年不变。
尽管我在这条路的中途放弃了,但我不后悔在学术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因为追逐学术的过程中带来的愉悦、享受都是真实存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