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平时作业要求写一篇关于教育的影视作品观后感,我就选择了这部电影。
影片中主人公伊夏是一颗掉落在地球上并被沙土掩埋起来的星星。他充满奇思妙想,眼中的世界五彩斑斓,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都能被他想象成有趣的小故事。他可以模仿动物,可以自娱自乐,可以轻松画出充满表现力的画。但在众人的眼中,他是一个问题小孩,不会认字也不会写字,父母觉得他不听话、不努力,老师觉得他智商有问题。
没有人想过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的父亲想当然认为他只是“不用心”,事实上,伊夏患有先天的读写障碍。
当伊夏被“抛弃”在寄宿学校,没有人发现他的异常,老师只会嫌弃他是个“笨小孩”、捣蛋鬼,同学也嘲笑他什么都不会,他明明说出了诗的真正含义却被指责没有按照课本上的标准来讲,他的眼里渐渐失去了光,他将水彩锁进抽屉,也将内心封闭起来。
伊夏很喜欢画画。他的想象力丰富,画作恣意潇洒,用色大胆,使人感受到他快要溢出来的无边无际的灵感。但是,这一切在他父亲的眼里都是无用的。小孩要竞争、要成功、要开创未来,靠画画是不行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只有获得高分,成为医生、工程师、高管才是“成功”。至于孩子独特的才华和思想,没有人会在意。我无意批判这种“成功学”,因为我现在走的正是这条道路,但如何定义成功却值得商榷。成绩优异、工作体面就是成功唯一的标准?我想不是这样的,真正的“成功”应是能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或许有的人就是想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有的人想的是能够在画布上恣意挥洒想象力。“时间是一把利刃,最终会把每个人雕刻成自己潜意识里以为正确的样子。”每个人对成功都有一套定义,但最根本的还是是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能扼杀他人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传统的教育课堂上,学生们总是被要求按照课本上讲的来学,他们不敢说出自己新奇的想法,渐渐的,他们被困在了所谓“标准”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想象力,不愿意表达自己,只知道循规蹈矩,因为这样不会“出错”。影片的最后,所有人在绘画比赛中都获得了创造的乐趣,包括一直都表现的理性刻板的老师,其实,这些墨守成规的大人,曾经也是活泼的孩子。
但不管怎么说,伊夏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真正懂得他内心的尼康老师。尼康老师是第一个发现伊夏问题的人,他告诉伊夏,许多名人都曾受到读写障碍的困扰,可是世界进程往往是由这些人所改变,他一点一点地教伊夏拼写和算术,鼓励伊夏重新拿起画笔,当伊夏的画作被评为第一名,那个眼里有光的孩子终于回来了。其实,孩子也是需要认同的。电影中,尼康老师曾讲了一个故事,说所罗门群岛的人在要砍树之前,会一起围在那棵树旁边大声咒骂,过几天它自己就枯死了,是孤独死掉的。之前的伊夏也是这样,他所接收的反馈都是负面的,外界对他否定的声音使他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许多“伊夏”,他们可能没有这么幸运遇到尼康老师而毁了一生。真正的教育应当是有温度的,它不会轻易地否定或放弃任何人,它应当教会学生认同自己的独一无二并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这又何其地难啊。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如今,这也没能完全实现。但我想,最起码,我们可以带着爱意、多点细心与耐心,投身于教育当中,而不是急着否定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孩子,或许他们也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融入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