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称得上是一场视觉盛宴,亦或是一次美梦。它的美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那种极尽式的奢华,而是浓缩在一种时代感中的历史意识,那是任何人在观影时或是接触有历史之物时都能感受的到的。
《午夜巴黎》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巴黎,但它描绘的却是整个爵士时代,是伍迪艾伦写给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黄金时代的一封书信。这种复古情节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与之类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盗梦特攻队》,但前者是属于菲茨杰拉德的回忆,后者则是一个与巴黎相关不大的偷盗故事。作为一个作者导演,作为一个曼哈顿腔,伍迪艾伦把对纽约的那份热爱转而全部倾注给了巴黎,他利用穿越这个设定,邀请自己喜爱的历史偶像“参演”他的穿越之旅,游刃有余的穿梭在那个年代。而《午夜巴黎》的魅力在于,它重燃了我们对于爵士时代的自由浪漫的向往,满足了我们近距离接触历史的奇妙感。倘若真的能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感受时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或许也是伍迪艾伦创作此片的灵感之一吧。
开头的一组城市街景很像伍迪艾伦另一部电影《曼哈顿》的片头,同样是记录城市的寻常时刻。这可能是伍迪艾伦对巴黎这座城市第一感觉,浪漫,只有浪漫。但一个浪漫又怎能概括一座城?这才有了后面穿越时空的情节,因为这样才能完美重现他对这座城的感情,和对时代情结的沉溺。此外电影充斥了大量的暖色 柔和的打光以及爵士乐,这使电影有了一种细腻而饱和的基调,让电影呈现出舞台剧般的梦幻。这种虚实相生的故事有一点点大卫林奇的味道,但让大卫林奇执导这部片子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穿越部分无疑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但真正的主线其实是现实中夫妻俩的感情关系。有了“穿越”(梦境)这个设定后,便用一位女人推动整个穿越部分的情节。事实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男主的梦境对应了现实,现实中他的好莱坞文学之梦并不成功,在两人感情上也出现了分歧;梦里则是出现许多伯乐,给他提供灵感。(另外还暗讽了那个知识储备不行又要去大学讲座的人)
但最有意思的是,在梦里,1920s的flapper girl向往19世纪的生活,19世纪的画家却在感叹想回到文艺复兴时期;而男主,梦到的不是现实中的场景 ,而是那个美妙的爵士时代。似乎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古伤今,怒其不争,想逃避现实生活——这也算“浪漫主义”。这就有点内卷和躺平的意味了。尽管伍迪艾伦是在怀念黄金时代,但他依然保持了一种克制,反过来反思这种浪漫主义的意义,它的背后正是一种虚无感,由此当故事到了高潮,其内核也表达了出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狂欢的派对过后留下的只有空虚和寂静,剧本的后部分注定是一种迷茫的惆怅。梦醒之时便是曲终人散。
梦醒了。男主的三观也开始发生变化,开始遵从自己的内心 选择自己的人生。电影从雨中街景开始,又从雨景结束,这场梦也亦真亦假,但值得庆幸,它终结了我们的自我迷失,不再沉溺过去,不再惧怕未来,而是活在当下,放眼现在,享受生活,巴黎的浪漫,也在于这份无忧无虑的悠闲自得。巴黎也一直都有这种魔力,深深影响着许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