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跟妈妈一起看电影,结果在映影片一水儿6分,简介看上去也很像烂片,挑了一个最不烂片的来看,虽然评分极低,但是看完超出预期。

讲的是儿子因为童年被母亲抛弃而怨恨,但在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后,跟母亲达成和解的故事。因为抛弃儿子的原因是母亲跟有妇之夫同居,所以热评上有“三观不正“,”令人作呕“的评价。我的理解不太一样,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女人在亲情和爱情欲望冲突间的摇摆。

从母亲的角度,她是浪漫的人,她爱弹钢琴,以此为职业,每天买花,写日记,养金鱼。在雨天被一位男教授敲开家门,他想弹的曲子正好是自己最爱的那一首,多么能打动母亲的浪漫相识缘由。在日常的弹琴教学中,她渐渐喜欢上了他,希望跟他在一起,尽管他是一个有妇之夫。

从儿子的台词:”我生下来就没有了父亲“,父亲角色从未出场,甚至没有父亲合照,可以推断父亲和丈夫的角色在家庭中一直缺失着,可能他已身亡或者早就离婚,甚至未婚生子。那母亲是不是已经忍受了长时间情感上的孤独?另一个细节是,摆在她床头的鱼缸里,金鱼一直是一对,似乎也隐喻着母亲一直想要有来自另一半的依靠。总的来看,母亲并不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她一直都体贴敏感,甚至晚年和儿子的相处都小心翼翼,偶尔会试探性想靠在成年儿子的肩头,跟儿子拥抱,但都被儿子躲开。不难想象,她作为一个心理并不强大且缺爱的人,当情人出现时,她不顾一切,甚至放下儿子,跟情人同居的动机。她的女性朋友跟她聊天时吐露的心声,也与此互为补充。朋友说:”我喜欢上了一个男人,但是我只能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远远地看他一眼“。母亲问:”你不离婚,跟他在一起吗?”。朋友说:“不行,我有孩子。”这句话也展示了世俗意义上的母职惩罚,有了喜欢的人,哪怕离婚在一起都不行,只是因为孩子。更何况母亲喜欢上的还是一个有妇之夫,情理都不容。

但是母亲没有放弃,似乎是因为孤单了很久,她坚定地”抛弃“了孩子,随着情人去了另一个城市,对外宣称这是她的丈夫,跟他同居了整整一年。直到,一场大地震。

一开始,她从睡梦中苏醒喊的是情人的名字,急忙给他打电话。但随着她走出门,看到整个城市变成一滩废墟,断壁残垣中,她行走了很久,最后呼喊出的是儿子的名字。在大自然骇人破坏力的考验下,爱情最后让位给了亲情。母亲回来了,带着被唤醒的责任一起,抚养孩子,继续当一个母亲,而不是一个爱人。

我觉得母亲这个角色很可怜,她爱情人,但是情人明显是一个不负责任而并不深爱她的男人,有家室却勾搭另一个有孩子的女人,也很少见他流露出的爱护。他就是爱情的镜中花,水中月,一戳就碎的美丽泡沫(这男人也不好看)。而她也爱孩子,但儿子因为她追爱的私奔对她冷淡,怨恨了后半辈子,让她度过了更加孤独的晚年。理智上看,这是一场注定悲剧的爱情,还让她失去了唯一纯粹的亲情。

但,在她跟儿媳妇对话的时候,她说:”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泉(儿子)的原谅了“,下一句她说”但是我不后悔。“

整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就在于此。这是一个一直礼貌体贴,浪漫但卑躬屈膝,没有存在感的母亲。但是那场不负责任的私奔,似乎是唯一一段让她鼓足抛弃一切的勇气,活出自我的时光。在那一年中,她不再扮演一个母亲,不再承担母职,而是作为一个”女人“而活着。甚至我想,情人是哪个男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感受到来自于爱情,被爱着的感觉。

她坚定地珍惜和肯定这一年,尽管她知道这是儿子的怨恨之源。

我在这里看到了母亲作为女人的欲望,而不是一个被口口称赞的圣人一般的母亲。

在那个废墟中的长镜头,走过了一片断壁残垣,她喊出”泉(儿子名字)“的那一刹那,她那30岁的年轻美丽的花儿般的容颜,一下子凋零成了70岁满脸皱纹的脸。年轻到老年的直观对比让人措手不及。似乎这也隐喻着,母亲的青春从那一瞬间已经结束了。

我厌恶任何形式上的出轨,但电影里,我更愤怒那个”勾引“母亲的毫无责任可言的男人。我惋惜母亲爱错了人,谴责母亲对另一个家庭的伤害,遗憾母亲安置儿子这件事不周全,完全可以把儿子寄养在外婆家或者看护所。但是我理解母亲对爱情的渴求,我并不认为母亲”爱上了别人并与之同居(前提没有家室)“这件事情有错,也还好母亲她不后悔这个选择。

母亲不是成为了母亲之后就没有欲望了,欲望一直存在着,这里的欲望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事业,可以是别的离经叛道之事,只要不伤害别人,就算她的欲望跟母职违背了,她可以追随所爱,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人而活着。

有趣的点,老妈挑电影时,对这部电影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就看这部吧“

“为啥”

“讲老年痴呆症的,会警醒我多多锻炼,以免患病——这部片肯定也会教育孩子好好对待ta们的母亲”

哈哈,还挺可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