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遍lalaland,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它一直是film theory的教材封面,加上2016年上映时看此片,觉得做了一场色彩鲜明的美梦,治愈且不安。于是把目光聚焦在女主身上根本没关注影片。当时觉得她真的很美,世俗某些程度上的取向,四肢纤长,眼神无辜,击中我(又在馋
对于当年豆瓣上沸腾的骂声和虚高的分数(well,现在降下来了)可以理解。论内涵,无效治愈,无法深挖;论剧情,大城小爱,玛丽苏追梦人故事,“我会永远爱你”的老套感动;它就像上帝给影院灌的一口色彩浓重鸡汤,难以想象人会站起来拍手叫好。
但是,好说歹说,它是一部合格的吸引力电影,带有电影历史早期的审美惊诧,给人冲击感。高饱和度色彩,和恰到好处的Jazz,慵懒与紧迫,舒适与绝望并行。影片镜头下的LA是美的,即便男女主打趣好莱坞山顶的风景烂到不值一提,但是有眼睛的人都看到,影片depict的场景包含了LA最大的特色,阳光,独栋房子,想象,浪漫,爱情的催化剂。
好的Musical给人最深的感触就是,一言不合集体歌舞,有着令人脚趾抓地的尴尬,但振奋人心的美妙音乐却予人坚持的奇妙魔力;黄裙子紫色夜幕,舞蹈的经典桥段,太经典以至于当年我们英文朗诵比赛的组别争相模仿,无奈舞蹈动作实属tricky,city of stars下舞台上两人尴尬摇摆,坐在台下的评委一脸寂静无语,至今难以忘怀。所以大概也不能怪Emma不算好的舞者和表情管理者,舞蹈的别扭,和她无法掌控的面部表情,反而变得笨拙可爱。(不过 Emma,答应我,跳的很好,下次认真学学再来跳。Ryan算是很有艺术细胞的那一个,唱歌跳舞基本上有氛围感,友好绅士的利落与帅气,事业低谷的自嘲,因为爱而闪烁的梦想。导演若是想做chick flick,那Ryan再适合不过,夜光下跳舞对视接吻,像往常一样,充满对炙热眼神和浪漫情怀的向往。
主人公的发展结局带着现代爱情的cliché和草率,我会永远爱你,但我爱的不是你,是那个满怀梦想的自己,但我感谢你,让我看到自己。共情时可以稍微哭一哭,但是说梨花带雨,确实没有必要。
最后,最重要的,是LA,是电影理想的开始之地,这里有好莱坞梦工厂,影像是美好的,吹一口气,都如泡泡糖般梦幻香甜。我记得第一次去球影城的场景:坐着游览车登上那座小山丘,看到影片里的天文馆,城市里的高点是电影制作的聚集地,是梦开始的星光大道,电影的吸引力生根发芽,站在山头看见很大一片LA,就像电影一样,仿佛在召唤着你,说,美吗,记得常来。年轻的我跟女主一样觉得有趣和奇妙,贴着标志着战争时期鼎盛的好莱坞梦工厂的卡萨布兰卡,不管如今好莱坞其实已经呈下坡趋势。因为好莱坞不算什么,它就是一个标志,一个梦的象征,真正算数的是对电影的畅想,是给才华横溢月亮和六便士一个平衡的机会。
其实第一次到LA,我是不喜欢它的,异国他乡,嘈杂而困难,刚开始一切都很嘲讽,但是我想我逐渐喜欢上它,喜欢它的浓重色彩,喜欢它的包容,它的大街小巷,喜欢它给一切可能。
嗯,多一星,给热情,那些对电影音乐不曾磨灭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