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报
以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出发,这部电影的剧本糟糕透顶,逻辑完全崩坏
角色行为模式:几个角色的行为模式极其离谱,开头主角几个被拐到诈骗根据地后哪来的底气跟掌握武装和暴力资源的诈骗团伙叫板?这是30岁成年人陷入险境后该做的?尤其是男主潘生,30岁准高管,被绑进来之后时不时就跟诈骗头子说他不想搞诈骗,这是不对的云云,完全没有一点被绑架者的自觉,也没有任何一点危机意识,心智单纯得宛如小学生,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一个成年人该有的判断和意识,他甚至把自己想要逃出去的念头到处嚷嚷,是嫌周围人都不知道吗?
叙事策略:本作的叙事策略非常失败,重点不清,主次不分,在电影中有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讲述配角顾天之的故事,这是电影叙事中的另一个视角,潘生此时是作为诈骗一方而行动。也行导演是想做多视角叙事,但无疑他做得很失败,这就是重点不清的缘故,将大量篇幅放置配角身上,使得主角的呈现空间被大辅削减,使得潘生的塑造过程出现巨大空缺,以至于到结尾潘生这个人物都没立起来,极其扁平。
那于此相对的,花了大量篇幅讲述的顾天之就塑造好了吗?答案是也没有,我们只看到一个富二代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一个简陋和忽悠人既视感极强的网页,然后就不断着了魔似的往里砸钱,以至于当后面提到顾天之是硕士毕业的时候我直接笑了出声,因为这个角色看起来太蠢了。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说这是现实中就有的原型,甚至有更离谱的,但是电影编导的责任就是将现实中那些离奇的事情合理地讲述出来,换言之就是要在叙事中让观众信服,让观众知道这样一个角色被骗是合理的,而不是事后找补。
也就说,我们需要在叙事中看到,诈骗团伙是使用了怎样的骗术,如何利用了人的心理弱点来一步步设下陷阱引诱这个角色步入其中,我们需要看到顾天之的怀疑和确信,看到他的自我说服,看到他最后的挣扎,但这些都在叙事中被省略,或者说忽略了,看起来就有一种很强烈的被操纵感。意思就是,这个角色不是因为骗子骗术高明而被骗,而是因为作者需要他被骗而被骗。所以最后看到这个角色自杀时,我不会觉得可怜和惋惜,只会觉得滑稽和可笑。顺带一提顾天之自杀后插入歌曲简直雷穿地心,尴尬无比,瞬间梦回普法栏目剧。
此外花大量时间讲述这样一个支线,也会极大压缩主线的叙事范围,观影的过程中结尾肉眼可见的潦草和赶紧,也显得片中最大的和诈骗团伙的对抗势力—警方,他们行动的表现也被削减了,从而显得无比鸡肋和无用,如同摆设。
生硬的转折和机械降神:这部电影的许多转折都无比生硬,甚至可以说是儿戏,靠巧合来推动情节,靠机械降神来解决事件可以说是最无能的编写了。比如还有才哥救安娜,我在看的时候猜对方可能是卧底,但结果只是才哥喜欢对方。我只能说这样的转折太突兀了,才哥和陆经理对梁安娜的好感没有任何铺垫,极其强行,这里又出现了刚才提到过的被操纵感。临近结尾时,警方是如何获得线索的?发小广告正好发到赵支队的车上,又是一个用巧合推进情节的例子。那结尾警方又是如何破案的呢?靠一个突然冒出来的角色,一个教二进制的老师,因为主角给他发过信息,他在影片的最后时刻发现了信息中的暗示,这是纯粹的机械降神,这在情节设计上是极其失败的,也使得整部电影的情节极其可笑、滑稽、儿戏。
一些其他地方的不合理:结尾警方室内CQB居然让几个拿手枪的顶在最前面,拿步枪的重火力躲在后面,拐角也让拿手枪的上……
还有一堆警察围住犯人第一件事居然不是先缴械解除威胁,而是大摇大摆地走到犯人面前,手枪就别在犯人腰上啊,这都看不见的吗?是真的嫌命长。在警察击杀主犯之后,居然还有憨批犯人喊快跑?大哥,你要不要看看你周围都是荷枪实弹的警察?
btw我觉得这次张艺兴演得还不错,超出预期了,潘生这个角色的问题主要出在剧本和设计上,本来还以为可以看到多一点他的表现,没想到才这么点戏份,这算不算一种宣传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