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专业课的作业hhhhh很不容易地缩到一页纸了!
《死亡实验》是以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原型创作的电影。除了常见的从“狱警-囚犯”的对立关系入手来分析社会角色与认知失范、权力与服从、从众心理等心理学效应之外, “狱警领头人”布瑞斯这个角色也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个最初与特拉维斯(后来的77号“囚犯”)交好的人,后来却慢慢成为伤害特拉维斯最深的人,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是一开始看起来最宽厚的布瑞斯最终成为了整个实验中最大的施害者?这样的“反转”是由于实验赋予布瑞斯的“社会角色”,还是本就由布瑞斯自身的性格特征导致?
首先,在“世俗”意义上的评价体系中,布瑞斯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人。从散落在影片各处的细节中我们可以拼凑出布瑞斯的社会形象:42岁,未婚,和母亲居住在一起;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但母亲催促布瑞斯关窗时会重复喊他“chickenshit”,可见母亲并不是温柔宽厚的,布瑞斯在42岁的年纪里并没有获得温柔的母爱;在家庭之外,布瑞斯也经常受挫——他面试时会西装革履(可见他应当有多次求职和求职被拒的经历),也会积极主动地和面试场外的陌生人打招呼、介绍自己(说明他应当熟稔于“引荐自己”来结交人脉,以便获取更多的资源),这些行为恰恰说明他是一个在职场上不太成功;他的经济情况也不是太好,因为他除了参加实验没有更多的办法筹集母亲的医疗费用。
以上种种,共同塑造了布瑞斯的“低自尊人格”。低自尊人格的人在抑郁、滥用毒品和各种形式的行为过失方面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也容易在遭遇挫折和打压(即遭遇“自尊威胁”)时以极端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甚至以打压别人或其他暴力的方式来应对自尊威胁,以报复行为来弥补受伤的自尊心。
所以影片中我们看到, “狱警”这个身份角色给布瑞斯带来了莫大的愉悦和快感,现实里长久失意的他在这个身份中前所未有地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他深陷其中,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觉得“囚犯”们必须服从于自己。而现实中长久以来的压抑又会让布瑞斯更加珍惜这个身份带来的权力和威势。
库利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镜像自我”,人对自己的认知建立在别人的“反射性评价”上,即通过观察他人对待自己的反应来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同时,“自我概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自我参照效应”——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世界的核心——也因为这样,当个体觉得自己被冒犯时,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有时也会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所以,当以特拉维斯为首的囚犯们忤逆、反抗狱警们的“权威”时,布瑞斯在他们的反射性评价中感受到自己的身份尊严受到了冒犯。因此,布瑞斯选择使用暴力行为来压制囚犯们(尤其是特拉维斯),希望重建自己的权威和自尊心。当然,这一选择与他的低自尊型人格也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角色扮演的实验中,布瑞斯第一次理直气壮地大声训话,第一次肆无忌惮地实行暴力,第一次感受到大权在握、高人一等的快感。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在此前的生活里,布瑞斯是一个“loser”,但实验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重塑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他觉得自己就是囚犯们的控制者,就是拥有权力和威势的狱警;他一方面不想过从前被欺侮、被漠视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在贪恋着“狱警”这个身份带给他的快感。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最初看似内向、良善的他,最终成了陷落在“狱警”身份中最深的人。
布瑞斯这个角色也提醒着我们:现实中长久陷于困顿、失意的人,更有可能拥有反社会人格,社会底层的“受害者”也有可能成为新的“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