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感冒只睡了四个小时看的,因为IMAX排片极少,只能跟逆作息的观影团,首先声明,观影状态没问题,就是头有点痛,看的很认真很仔细,片名出来的时候就想哭了,以下只针对电影而言。
历史是沉重的,电影是一般的,本来以为又有一部国产佳作爆了,会变成全民感慨的现象级作品,但其实看下来,除了尺度之大,特别是婴儿被摔死的镜头,触目惊心,日军残暴冷血的恶行,毫无人性罪大恶极,我们要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之外,我什么也没感受到。
为什么?因为整体的剪辑太乱了,想以小见大,以照相机为枪械,以胶片成像为叙事,拍出我们的《波斯语课》和《钢琴家》,但故事连贯性极差,一会儿是外面的各种残酷恶行,一会儿是照相馆内温馨小家,没有危机感没有压迫感,没有挫折没有风险,外面可是战场啊,那也是三十万同胞的坟场啊,而反观照相馆内却是满满的安全感,脱离外界,就算是来了一个会洗胶片的日本人,也立马刀个人写封信就解决了,照相馆仿佛变成了一个临时的世外桃源,大家该聊的聊该吵的吵。
翻译官和日本人玩文字游戏,自私自利只为活命;邮差和日本人感受胶片魅力,听话做朋友,没有想过动一点歪心思;演员配合大家一起演戏,睡大床吃早餐还有珠宝收藏;一家人躲藏着吃饱了睡睡醒了吃,奶粉生活用品样样齐全。
馆内馆外,犹如《八佰》的隔岸观火那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至少《八佰》里还有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存”,一下子就会让人泪崩的家国情怀,让我铭记至今,而此片的所有主角都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种种残暴画面,种种战争罪行的证据,会暂时怀疑自己,争吵两句,但接下来依旧苟活,甚至用抓阄来决定谁能逃命,真的蚌埠住,玩剧本杀吗?南京大屠杀里哪个死去的同胞,受侮辱的同胞,能有抓阄的机会?
全是一些小人物为了活命的琐碎日常,这已经不算是求生了,是生活,毕竟最后还能拍拍合照,看看风景画,忆祖国的大好河山,六百六十六演都不演了,你告诉我这是身不由己?这是南京大屠杀事件里会发生的事?我再说严重一点,我甚至感觉是在看一部关于南京照相馆的剧集,而不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没有一丝的氛围来展现照相馆的命悬一线危机四伏。
到尾声剪辑目的更是不能理解,情绪积累本就不够深厚,人物经历本就不够代入,刚想流泪又跳切了,想营造反转直接连基本行为逻辑也抛弃了,纯直切乱叙,没有一个宏大壮烈的视觉冲击和表达高潮。
除了莫名其妙蹦出的警察,其他角色都是一个一个毫无意义的死去,如果说是为了保命送照片,那既然胶片都需要缝在衣服里带出去,一个活生生的婴儿,吃点阿司匹林盖点布居然没有被发现?
掩护撤退还勾起照相情结了,不疯魔不成活吗?
如此畜生的日本人,怎么现在变成会看着你跑掉,等你演完再开枪的木头人?
伊藤被泼了酸水,截断了手指,再撞一下就觉得死透了?居然不补刀?
想起补刀的时候先踢一脚,再凑近看一下还有没有气,没有勇气也没有脑子。
我以为邮差点火是想烧楼同归于尽,结果是烧胶片,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精神报复,日本人就跪在火堆前,邮差在他旁边只是撒酒精让火燃的更旺,逗我呢?
死到临头了还要报地名燃一下,依旧只想摧毁你的精神,为什么不奋力反击直接换掉伊藤?
忘记日本人是怎么对同胞的,怎么虐待同胞的了?你不是说他不是你朋友吗,语言暴力等着对方来刺死你?而且有没有想过其实他听不懂?
既然要拍大家的转变,从苟且偷生变成宁死不屈,那请干点贯穿全片的实际性的事情好吗?
甚至于还歌颂一下不敢杀人但很热爱相机的日本人,战场上被骗,影响了日本国际名誉,但日本人依旧觉得可以让他当英雄,编剧你是真赞同那套“仁义礼智信”了?
荒谬绝伦!!!简直就是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悲壮而悲壮,拍的如此轻松简单,直接上升到国际层面,没有一丝留白,全是口号表达,这是拍短剧吗?
总体概括一下就是,前面拍的太安逸,后面又拍的太狗血,最后蒙太奇一顿乱剪上价值。
我本以为的剧情是,如何在日本人眼皮底下蒙混过关,斗智斗勇,命悬一线,以照相机为武器,胶片为子弹,生存,反击,抓住那一丝的随时可能熄灭的希望,不顾生死也要把更多的照片送出去,会有差点暴露的紧张,也会有突然毙命的恐怖,前功尽弃的绝望,就像《波斯语课》,基本全片都在克制憋屈,忍辱负重,只为最后那一刻震撼的“报名字”,历史意义,故事高潮就都有了,留白下来也会让观众产生思考和情绪;亦或是像《钢琴家》那般,残垣断壁下的孤独与绝望,就算是活命也是伤感的痛苦的。
所以,这是战争,这是屠杀,这是沉重的历史,这不是一场追忆胶片情怀,简单的密室逃脱游戏!
最后,希望所有正视历史的人,都能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看!
历史是沉重的,电影是一般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