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出生在基层,生活在基层的人,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你知道有的东西是不对的或者不够好的,你打算做一些改变,做一些革新。你以为自己领先的这一步认知能够给你带来财富/名声/你想要的效果,但最后带来的是受众的不以为意与可能的盘剥围剿。对于受众的不以为意,你总结来,总结去,最后只能安慰自己,是他们“观念太落后,没有意识。”】

追剧的过程中,张老师的这些经历一遍又一遍地激起我自己的回忆,那些在基层企图组织我认为有用的活动,最后却处处碰壁的片段。

就像剧中不回避“上头打招呼的关系户学生”的存在一样,我也想不带回避地把我的经历分享出来。

高考到底已经有多相对公平,只有和大学这个小社会对比之后才能知道。数学、物理,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大学的考试,不是每一科都像高考考试那么严格。有的实验课,自己认真写的报告分数不如那些抄往届学长学姐高分报告的人高。有的大学更注重公平和选拔,而听说有的大学什么乱七八糟的活动都能加到保研的分数计算里,这些活动又主打一个信息差和“代代传承”。你要是“妲己”“嫪毐”,对绝大多数人的高考都没有太大的用。而大学里,“妲己”“嫪毐”们通过这种特殊“竞争赛道”竞赛被带、文章被挂名的,在有的学校面试/表筛哐哐拿分(这个可能还看面试官风格),上过大学的应该都听过自己年级上的这些八卦吧?这比高中走这种赛道的人多多了。【今年开始倒是对科研成果的审核越发严格了,嗯,不知道以后会怎么走】而再进入社会之后,这些东西当成八卦讲大家都不会觉得惊奇,甚至在一些人的三观里这是“有本事”。这是能拿在网上说的,总之大学作为进入社会之前的过度,相较高中的氛围是大不相同。

我们老师说过,进入大学,越早适应的人,优势越大。

但是有些人,他们意识不到,也没有人点拨,有必要让他们就这样走这么长的弯路吗?

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是家里的长辈/上过大学的哥哥姐姐/同一个高中or社团or部门的学长学姐/好朋友/网络博主已经讲过了的东西,他们已经提前有心理准备了。但这部分偏远农村小乡镇来的学生,可能是家里面第一个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还保持着高中时期的对学习的质朴——拘束,胆怯,自卑。不想参加社团、学生会和各种加综测的活动,怕影响学习。比较害羞,不善于和老师以及学长学姐交流,更别说要学习资料。课堂也不那么喜欢发言,觉得害怕说错,平时分也就平平。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但就现在基层高中那个教育情况而言,从“做题文化”中考出来的村寨乡镇学霸们,在进入大学后(特别是层次更高的名牌大学),更容易出现“害怕出错而拘束,不知所措而焦虑进而逃避”的cultural shock。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进行了这么多年,我的手上也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但保研的人中,来自偏远村镇“寒门”的占比与其他资源相对好一些的地方的同学的占比,简直没有办法比。我自己初中是在县里最好的初中读的最好的班之一,我们班和我成绩差不多的那批人里,基本上都是本科出来就就业了,保研的我知道的就我一个,考研的有一些。而我能够保研,很大程度上也和我高中是去了市里面最好的高中之一读最好的其中一个班,来到大学之后,高中的学长学姐们给了我很多指导,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最后顺利度过大学的适应过程,发挥出了我的水平。我认识大学里很多其他家庭水平和我差不多的同学,不乏比我努力刻苦的人,但因为努力方向效率太低,走了太多弯路,要么提前泄了心气,被打击得一蹶不振,要么觉悟得太迟,不得不咽下考研的苦。

为什么那些信息不能更早一些提供给他们,或许能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比如在高中升大学时就给一些基础的提示,搭建起这个交流的平台之后,之后在读大学的时候再遇到其他问题,可以通过这个已经建立了信任的平台进行交流讨论?

确实现在网络博主很多是走这个赛道的,但是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每个学校的情况千变万化,有一些普遍原则,但更多时候是各有各的情况。而且有些博主为了卖课故意渲染焦虑,质量低下。而且有些孩子互联网使用的信息检索素质不高,也很难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

我的老家,这个偏远的穷地方(原谅我这么称呼你),小孩潜力很大,我真的觉得我们淋过雨的可以搭建起这样的交流平台给后面的学弟学妹们撑伞。

理想主义地说,我的信仰是“人人自由发展的世界”,我认为这些同学被(我现在认为)可改变的因素限制了他们的充分发展,我想改变。现实主义地说,这些清楚其为人靠谱的同学/学弟学妹发展得越好,以后说不定有潜在的合作机会,能创造一些价值。也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这是对我而言。

至于和我一起参加的人们,虽然是志愿没有钱,也没有经费,但他们可以用这种不算成绩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报告能力,而且能收获帮助他人的快乐,未来潜在的合作对象。不也很好么?

正好学校有暑假进行三下乡的志愿活动,那就回去组织一个小小的经验交流会,让考上大学的各个学科的高年级学长学姐和即将进入大学的这群准大学生交流交流,先讲普遍原则,再自由交流各自感兴趣的话题。甚至当地负责大学生相关工作的人员都是我们熟悉的人,以为事情会一切顺利。

但是正如标题里所说的,“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一步是先烈”。

我们这个活动主要涉及到三方的人,一是我们组织的同学(最开始是我和我的高中同学,后面高中同学们忙自己的事去了,就变成了我和之前参加之后留下来的学弟学妹),第二是当地工作人员,第三是准大学生。

中间过程没办法在网上细说。就讲一下下面这点吧。

我个人看到张桂梅老师被周局长和马副县泼冷水的时候,一下就想起了我自己做的这个活动。我们组织的同学认真的准备,但是当地工作人员,出于对当地小孩相关意识缺乏的认知,再加上活儿没有任何经费,自己的工作也很忙,他们除了能发个新闻稿之外,也没什么动力去认真帮我们联系班主任、推广我们的活动 ,所以就像周局和马副县一样,“知难而退”了 。

——可是我们和张老师相比,就缺乏了那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心去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团队的同学们有自己的主业要忙,这都已经是用爱发电了,我们,只能到这儿了。

我说过很多次,“地方对我们做这个事的支持力度有限,我自己有我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现在我能做的,就是每年到这个时候分点精力出来,带着大家一起把这个活动不说开展得多好,至少开下去。让它活着。我们尽人事,知天命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知道,在这个时候领先一步,其他人跟不上,对我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退后半步,先维持,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前面写的这些,都是“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一步是先烈”。但是为什么标题里面有“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呢?

张老师,张老师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了追求一个奇迹。

她成功了。

我想起长征,想起了很多过去的事,包括原子弹、氢弹,还有很多很多烈士们的事迹,还有不久之前的精准扶贫。

我在基层见到过许多理想主义者破灭之后的样子,像一个吹爆的气球,四分五裂。他们见过、亲身体会过现实到底是什么,甚至被现实残暴地打击过。于是他们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他们会在所谓他们认为的“正能量”面前冷笑——“呵,不关我的事”。还有一些更早就浸在黑暗中的人,他们甚至会觉得“光明”都是“披着伪装的欲望与罪恶”。(我觉得也能理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还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庸人。我们愿意有余力就发一分光,但我们总是会想:“现实有太多因素,就先这样吧,现在这么多难以改变的因素,不可能改变的。就这样吧,慢慢来。”

但是张老师和支持她的人们,像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一样,用真实的克服万难的成就,来让我们这些庸人以及那些破灭的理想主义者,还有那些不相信光明的人,感受到,我们认为的“不可能”,不是“完全不可能”,而是“很难”。但是,但是,我们可以。也可以像个活人一样,而不是臆想中的苦大仇深。

这是一份精神力量,在这个只爱辩论而不做实事的网络。也是一份精彩的实例——这样做实事的人,我们确实是能够把ta选出来,让ta链接到好的资源,然后变“很难”为现实,并变成一个改善整体情况的突破点。——比如张老师的拯救一个女性等于拯救三代女性。

这是一份宝贵的信心。

我的这段经历让我对剧里面的那些记录有了更深刻的共情。不是只有我们的项目会受到轻视、敷衍、欺骗、摘桃子。不是只有我们大学生。在基层想要做事的人,很多都会遇到这样的共享的困境。而这并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张老师完成了,至少是给了我一些信心,让我也能继续把我们这个无门槛不收费的纯公益分享活动再做下去。

张老师,我的人生楷模。

虽然做事很难,但是,这不是借口。

乱七八糟零零碎碎地就先写到这里吧。没有提前写大纲,也没怎么组织行文,就是想到哪里写哪里,主要是记录自己的共情。

还有一个令我十分难忘的点,那就是在剧中,不光是女孩们在成长,张老师其实也在成长。特别是最后罗一一的那段故事,感觉张老师也开始变得更加灵活柔软了。哎,真好!大家互相感化,互相激励,改变得更好。

这就是做事的意义!实践的意义!不管怎么样,这些也是宝贵的收获!